第(1/3)頁 兩人在參觀校園的時候,三位翰林院學士,正在天竺王宮覲見王淵。 這三位學士,一個來自大明,一個來自威尼斯,一個來自北印度。 “陛下,吾等研究多年,如今已理清線索,”王忬面帶微笑,“天竺的高種姓,皆為夏人旁支,乃我華夏余脈也!” 喜穆說道:“陛下,臣查閱印度教和綠教典籍,各種文獻都能印證王學士之說。” 圖留斯說道:“拜占庭文獻亦能佐證?!? 王忬,蘇州太倉人,名臣王世貞他爹,歷史上因得罪嚴嵩而問斬。這個時空,他不但自己來了天竺,還把兒子王世貞帶過來了。 喜穆,雷瓦里印度教商人,歷史上曾助舍爾沙的孫子奪位,擔任蘇爾王朝第三代宰相。在胡馬雍死后,一度帶兵奪回德里地區,被莫臥兒宰相拜拉姆擊敗。 圖留斯,拜占庭貴族后裔,年輕時定居威尼斯,出海經商被葡萄牙俘虜,又輾轉流落到印度為官。 七年前,三人被安排了研究項目,即論證印度人與漢人的歷史淵源。 王淵忍著笑意問道:“詳細說來。” 王忬開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天竺的高種姓,皆為外來人種。中國古籍稱之為塞種,希臘古籍稱之為斯基泰人,波斯、印度古籍稱之為薩迦人,古希臘亦有稱之為雅利安人?!? “塞種人的祖先,當為黃帝后裔允格?!堵肥贰酚休d:‘金天氏(少昊)生倍伐和般,般生眛,眛生允格、臺駘。允格生陰戎,是允格之后以允為氏?!? “允格被封在湖湘一帶,是允姓戎族之族。夏鯀和夏禹為姒姓,允姓與姒姓同源黃帝后裔姬姓。到夏朝時期,允姓與姒姓融為一族。夏有允國,為侯國,塞種人則是允姓、姒姓戎族,與炎帝后裔姜姓戎族結合而成?!? “顓頊至大禹時期,一部分允姓戎族,先是前往今之青海,遂又遷至今之西涼,游牧于天山南北。殷商之時,又遷至今阿富汗北部,建國號為‘大夏’,自稱‘夏人’,曾向商湯朝貢。這些遷徙演變,可從《伊尹獻朝》、《伊尹四方令》、《逸周書》得到佐證?!? “秦獻公滅狄獂戎,眾羌西奔至大夏(阿富汗),亦有部分羌人,向西方絕遠之地逃亡,不復交通。這些古羌人,亦為塞種人近親,有允姓,有姒姓也?!? “另有一支塞種人,始祖為皇帝之孫、昌意之子安,封于西土,其后裔建國安息?!? “另有一支非塞種人,而是北狄、突厥、匈奴后裔,其始祖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悃,封于北土?!? “因此,天竺高種姓,若恢復漢姓,可姓允,可姓姒,可姓安,可姓延李,可姓拓跋,諸如此類。” 喜穆突然說道:“陛下,吾已知自家祖先何來,請改姓‘允’!” 王淵點頭說:“可也?!? 喜穆之前改姓王,現在終于恢復祖先本姓了,真他娘見鬼的是可喜可賀。 圖留斯又補充道:“陛下,臣祖上雖來自拜占庭,但先祖其實來自波斯,而波斯人又為黃帝后裔。臣請改姓‘安’。” 王淵強忍著笑意:“可也?!? 這三個家伙純屬胡扯,如果按他們的說法,從西亞到西伯利亞,歷史上所有國家和王朝,后世黃帝的后裔所建…… 但話又說回來,印第安人都能是殷商遺民,奧斯曼人、波斯人、印度人為何不能是黃帝后裔? 只要掌控了話語權,一代代教化,謊言也能變成公理。 說不定幾百年后,一堆西亞人主動跑來天竺和大明,鬧騰著想要認祖歸宗呢。 王忬贊嘆道:“華夏拓土,真天之道也。臣等窮盡史冊,方知華夏子孫早已拓土萬里,只是他們已記不清祖先而已。” 喜穆,或者說叫允喜穆,語氣激動道:“陛下當發兵收復波斯,讓他們記住自己的祖宗是誰!” 圖留斯則說:“奧斯曼亦為黃帝后裔,他們的祖先是黃帝之孫安。陛下當活捉奧斯曼皇帝,讓他全家改為安姓,送他們去大明拜祭黃帝陵!” 三人說得義正辭嚴,其實心里各有小算盤。 王忬整出這些說辭,純粹是為奠定自己在翰林院的地位,而且很可能在天竺歷史上流芳百世。 喜穆則是為了做生意,他自己在朝廷做官,兒子掌管家族產業。一旦唆使王淵打下波斯,他家的生意也能做到波斯。 圖留斯的祖國是拜占庭,拜占庭又被奧斯曼給滅了。他自己不能復國,就唆使王淵去打奧斯曼,反正想為自己的祖宗們報仇。 王淵指示道:“爾等應當快快編書,務必史料詳盡、論述嚴密,讓天竺子民知道自己的祖先從何而來?!? “臣領旨!”三人起身作揖。 王淵又問:“汝等研究數載,怎不研究首陀羅和賤民的來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