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終章-《紅樓之庶子風流》
第(1/3)頁
大明宮,養(yǎng)心殿。
西暖閣內(nèi),地龍燒的滾燙。
賈琮只穿了件單衣,坐在御椅上,面色凝重的看著殿內(nèi)的趙青山、柴梁、林清河、吳琦川、董新、魏毅等內(nèi)閣閣臣們。
雖然他早就料到,隨著時間的推延,文官一定會對權(quán)力有更大的訴求。
但是他沒有想到,會這樣快。
趙青山遞上了折子,請求將他所制定的內(nèi)閣更替制度定為法度。
而且,列出了詳盡的條例制度。
譬如,恢復“不歷州縣,不擬臺省”的唐朝舊制。
內(nèi)閣一致認為,開元盛世的根源之一,且是極重要的緣由之一,便是“不歷州縣,不擬臺省”。
等到唐明皇后期,重用性狡獪,無學術(shù),善音律的弄獐宰相李林甫,廢黜了臺省制度,便是盛唐轉(zhuǎn)衰的根由之一。
李林甫相國十九年,終致安史之亂。
如今元輔和閣臣最多連任兩屆,倒是可以杜絕時間太久的問題。
而若能堅持在州縣省府間一級級磨礪出功勞顯著的封疆中選擇閣臣,也能最大可能杜絕李林甫之流。
這個制度若能扎根下去,成為祖制鐵律,那國朝至少能延長五百年氣運。
只是,若是如此,也會極大的限制了君權(quán)。
雖然名義上首輔仍由天子任命,但選擇的范圍,卻大大的減少了。
而且,選出來的,極可能不能稱心如意。
但是,多半是對國家有益的……
見賈琮面色凝重不言,趙青山和柴梁對視了眼后,趙青山緩緩道:“殿下以千古未有之圣君之姿,為國朝筑萬世不易之基。臣等甘附驥尾,愿以衰殘弱軀,為殿下添鴻毛之力。此法若成,則臣于三年后致仕,柴梁即刻出京,前往安南。
殿下,臣原欲以殘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報殿下知遇之恩。卻沒想到,殿下以驚世之才,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底定大乾于風雨飄搖中。
臣發(fā)現(xiàn),臣發(fā)現(xiàn)只要澄凈吏治,其實,臣能做的,并不多了……
柴文孝之才,十倍于臣,他若在位,能做的更好。
而老臣最后能為殿下做的,就是以三年時間,徹底澄清吏治后,再輔助殿下完成內(nèi)閣新老更替制。”
賈琮聞言,面色微微動容,不過,他還是冷靜下來,目光掃過柴梁,道:“太傅,若如此,則在某種程度而言,內(nèi)閣相權(quán),大于君權(quán)。孤在時尚可,若孤不在,后世君王勢弱之時,內(nèi)閣便可圈定下任元輔人選。甚至,若有悖逆之人,居心叵測經(jīng)營數(shù)十載,可以做到將元輔之位父傳子,子傳孫,挾天子以令諸侯!到那時,天子不過成了被人操控的傀儡?!?
“這……”
此番誅心之言說出后,趙青山等人無不面色驟變。
賈琮所言有沒有可能,有可能,而且極有可能。
華夏的百姓,從來都是世間最好的百姓。
但對于華夏的官員而言,尤其是最上層的官員,千百年來,即使以最謹慎的心態(tài)去提防,都不為過。
禍國者,從來都不是民,而是官。
這幾乎成了一個輪回,龐大而貪婪的官僚集團,將國家禍害到山河破碎的地步,再高喊一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召集忠義之民重塑河山,鼎定天下,然后形成另一個龐大而貪婪的官僚集團,繼續(xù)周而復始的禍禍。
從始至終,都是華夏之民在任勞任怨的勞作供養(yǎng)著官老爺們。
等戰(zhàn)爭時,再出血出力為官老爺?shù)睦嫒?zhàn)斗犧牲。
所以,賈琮絕不會去盡信官員的節(jié)操。
“太傅,這天下只有一個趙青山吶?!?
“殿下??!”
一瞬間,趙青山熱淚盈眶,跪下行大拜之禮。
而林清河、吳琦川等人,則似有所悟的看了眼柴梁。
太子,這是在提防哪一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