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隆慶五年又改稱興龍宮,為皇太子居處,后又復改為鐘粹宮。 翌日天明,還在守喪的朱慈炯召集群臣商議。 當著群臣的面,他宣布一切照舊。 內閣,六部九卿的官員都各司其職。 接下來眾人開始商議兩件事。 一是給崇禎上廟號和謚號,二是確定新的年號。 內閣首輔邱瑜率先說道:“陛下,今先帝駕崩,按照規矩應給先帝上廟號和謚號。” 朱慈炯點頭:“確實如此,還請諸位議定。” 廟號指皇帝去世后,在太廟奉祀時的名號。 這個制度起源于商。 當時只有三種廟號。 分別是太,高和中。 (太宗太甲,高宗武丁,中宗太戊。) 當時只授予開國之君,或擴大版圖治國安邦的明君,亦或是中興之主。 周朝滅亡后,這個制度被廢止。 到了漢朝,廟號制度被重新啟用。 如漢文帝劉恒的廟號是太宗,漢武帝劉徹的廟號是世宗。 皇帝除了廟號,還有謚號。 謚號大約起源于西周時期。 當時地位較高的人包括皇帝死后,都會被加謚。 最開始皇帝的謚號只有一兩個字。 如漢太祖劉邦的謚號是高,漢文帝劉恒的謚號是孝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迭,皇帝的謚號字數也越來越多。 到了明代嘉靖之后,皇帝謚號字數已經由最初的一兩個字增加到十九個字。 如嘉靖謚號是: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文字雖多,但稱得上謚號的只有一個肅字。 謚號有褒有貶。 具體的褒貶要根據此人的生平事跡,品德修養進行綜合評估。 不過考慮到皇帝身份的特殊性。 一般情況下謚號都是褒義,很少有貶義。 廟號亦是同理。 另外。 由于唐代之前有許多皇帝只有謚號沒有廟號,一般只稱呼這些皇帝的謚號簡稱,如漢武帝。 唐朝以后。 皇帝謚號的字數越來越多,為了方便稱呼,對這些皇帝改稱廟號而不是謚號。 如唐太宗、宋太祖。 在崇禎的廟號和謚號問題上,在場的大臣們都犯了難。 尤其是廟號。 作為大一統王朝,給皇帝上廟號的時候首先要參考上一個王朝皇帝的廟號。 如果某個皇帝風評不好,那么后續的王朝會盡量不用這個廟號。 大明之前是元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