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7章 從屬矛盾-《朕的霸圖》
章鉞撫著額頭,事情又多又急,實在很頭疼,再放下手時抬起頭來,一臉嚴肅道:“那就不管東京了,咱們準備開府吧!孝德兄怎么看呢?”
封乾厚臉色也變得肅穆,起身左右拱手,又向章鉞拜道:“既然主公如此選擇,那么主公面前,眾文武當面,封某覺得眼下有幾件大事要做,一是開府建制,二是立法,三是稱王。本來冬至日大吉,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只能在除夕元日之前辦妥?!?
王彥超一臉驚訝,雖然知道遲早有這一天,但沒想到這么快,不由著急道:“那時間也不多啊,這恐怕來不及吧?單是開府建制就倉促了,立法定下禮制可遵照《大周刑統(tǒng)》、《永徽律疏》,能辦這事的人手也沒幾個。要是由朝庭冊封還好,自行稱王那可名不正、言不順,但無論怎樣都要祭祀,這又要準備。”
封乾厚解釋回道:“要想什么事都名正言順,那什么也別做了,稱王那也只是兩手準備。律法我們只需公布一個大概的,這事會寧李多金已經(jīng)準備很久了,所以主要說來就是開府和祭祀。開府另外說,祭祀的話,我看可以先往延州謁黃帝陵廟、再往秦州謁太昊伏羲廟,返回關(guān)中再祭祖龍陵?!?
王彥超大張著嘴巴,一臉的懵然,完全搞不懂封乾厚這么說是什么意思。既拿下了蜀中,朝庭總要有所表示,賞錢的話有誰稀罕,除了封王還能給什么封賞。可只要封了王,那朝庭就得準備禪位了。
章鉞也是聽得目瞪口呆,一陣陣頭皮發(fā)麻,要在短時間內(nèi)將開府和律法搞出來就已經(jīng)很難了,祭祀所需的各種禮儀用具、還有禮儀規(guī)格什么的,他根本就不懂,想想那時候大雪天還要各地來回跑,不凍死也被累死。
“諸位!到了此時很簡單!既然讓他們冊封是千難萬難,那就讓他們自行退位,如此則萬事大吉!”封乾厚鏗鏘有力地一揮手,又道:“君不見,唐末以來,官制泛濫成災,節(jié)帥身兼親王的還少了,但那有什么用,空有其名號而無實權(quán),我們主公向朝庭討要了這個王,雖然也能開府,卻仍是朝庭之臣,若更進一步將來的名聲就不聽了,那不如捅開這層窗戶紙,讓天下節(jié)鎮(zhèn)自行站隊!所以若稱王,我們的王就是不一樣。”
王彥超張了張嘴,卻說不出什么反對的話來,因為東京侍衛(wèi)司還在己方手里,就算關(guān)西稱王,朝庭也根本動不了。而天下節(jié)鎮(zhèn),誰敢于跳出來,誰就是出頭鳥。自荊南、蜀中兩場戰(zhàn)事之后,局勢進一步明朗,節(jié)鎮(zhèn)豈會不知道怎么選?趙匡胤這種叛藩,他還不夠看。
溫元愷起身道:“當然,這個設(shè)想是朝庭不肯冊封,我們的時間有限,哪能等著他來冊封,但如果朝庭來人了呢,那自然是另外一回事,而我們的準備一點都不能少?!?
封乾厚的想法是讓章鉞盡快稱王建制,可這略略有點激進,不說天下節(jié)鎮(zhèn)怎么看,朝庭范質(zhì)和王樸肯定得氣個半死,這個臉打得太致命了。可等他們冊封,他們就會仗著這個各種談條件,而且還有趙匡胤在旁窺伺,若鬧到那一步就雞飛蛋打了。
可章鉞絕不容趙匡胤坐大,開春是必然兵出潼關(guān)平叛,順手將東京擺平,到那時就是王者歸來,“退位”與“禪位”都由自己說了算。而這一點,不說范質(zhì)那老糊涂,王樸和魏仁浦顯然看得清這一步局勢,肯定會派使者,但什么條件就不是他們說了算。
“這樣吧!先準備著,就等到除夕日!一個月等得起!先書信一封給東京李多壽,讓他找王樸談談!”章鉞是很傾向于封乾厚的意見,可要說穩(wěn)妥,那還是先等等朝庭的想法再說。
這只把大體方向議定,可細致的事還很多,章鉞當即率一眾官員回城,在府衙后堂就此事細節(jié)又商議了一遍。封乾厚揮毫疾書,將信件給章鉞看了一遍再裝進木盒滴蠟密封,召來沙翁立即發(fā)往東京。
很快又再擬定幾道文書,由章鉞加蓋大印發(fā)往關(guān)西各師駐地,然后又是開府,究竟該草創(chuàng)怎樣一套官制,這可不是王府體制設(shè)立一套幕僚團,若是那樣早就完成了。
章鉞與封乾厚、溫元愷、李良弼、王彥超幾人忙到很晚,大概議定了一個三省六部制加以擴展的稚形。按地方官制四司對應,大理寺可以升級為“法”部,另外還有八“寺”或并或撤,像衛(wèi)尉寺、光祿寺就可以撤掉,太常寺可以并入禮部,少府寺、鴻臚寺需要升級。
這是中樞二三層次的事,最高層按唐時就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但因為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所以后來尚書省不再設(shè)尚書令這個官職,尚書左、右仆射到中唐后形同虛設(shè)。
門下省最高為門下侍中,最開始是以納言這個官職變化而來,唐初改稱門下侍中,下設(shè)門下侍郎。而中書省就是中書令二人,下級中書侍郎并不是宰相。所以唐初的體制,真正的宰相只有中書令二人、門下侍中二人,尚書左右仆射二人。
到五代完全泛濫,中書令、加侍中、兼加尚書仆射到處都是,但只有加中書侍郎、門下侍郎的才算是入相。這樣一團糟,那么中書令、尚書令、門下侍中這種高級官職要不要改?必須要改!
章鉞與封乾厚、溫元愷幾人一商議,決定改“省”為院,依照這職能流程,主要草擬政令的中書省則稱為“宣政院”,審核政令的門下省為“諫政院”,接政令推行的尚書省為“行政院”。
這樣一國的相權(quán)仍是分割為三份,最麻煩的是御史臺,按說必須是獨立于相權(quán)之外的機構(gòu)??扇羰侵睂儆诨蕶?quán),文官出身的御史臺官員豈會百分百聽從皇帝的詔令?章鉞可以掌控得了,后代就未必了。反而很容易被相權(quán)所掌控,中唐權(quán)相李林甫、楊國忠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那相權(quán)就暗中壓過了皇權(quán)。
可也不能沒有御史臺這個監(jiān)察職能機構(gòu),而且與地方執(zhí)法的檢察使司不對應,御史臺是直接監(jiān)察百官的,包括三院宰相,從屬問題就很值得斟酌了。
這林林總總地改起來,時間來不及了,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官員,而東京則是官員有多,這樣就只有先草創(chuàng)一個制度規(guī)章,并建立王府幕僚體制,也就是傅、長史、司馬、諮議參軍事、記室參軍、判官、主簿、東西閤祭酒、再加六曹參軍、再加上一個寵大的儀仗隊。
這樣以后王府幕僚團撤消時,這些官員水漲船高進入中樞機構(gòu)執(zhí)掌要職,從而保證能掌控從中樞到地方的權(quán)力,否則就是尾大不掉,這可不僅僅是軍隊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幾人爭執(zhí)到半夜,仍是無法議定御史臺的權(quán)力歸屬,章鉞也只得暫時放下這個問題。從后堂簽押房出來準備回后宅,結(jié)果柳光業(yè)過來告訴他,主母已經(jīng)主持搬家到府衙東面兩里外的龍首渠南面,據(jù)說那座大宅院在唐時是萬年縣衙,東北是興慶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