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 第七章 不起眼的敵人-《明朝那些事兒》
第(2/3)頁
本著這一指導原則,李成梁偷襲了哈達部,將部落主力殲滅,解決了這個問題。
自隆慶四年至萬歷十九年,在二十二年的時間里,李成梁把遼東變成了靜土,并不干凈,卻很安靜。
如果各部落團結,他就挑事,挑出矛盾后,就開始分類。聽話的,就給胡蘿卜吃;不聽話的,就用大棒。多年來,他作戰上百次,大捷十余次,殲敵十多萬人,年年立功受獎,年年升官發財,連戚繼光都要靠邊站,功績彪炳,無懈可擊。
除了萬歷十一年的那一場戰役。
萬歷十一年(1583),李成梁得到了一個消息:阿臺出現了。
從戰火中逃離的阿臺,帶著對明朝的刻骨仇恨,開始了他的二次創業。經過十年不懈的殺人搶劫,他成功地由小土匪變成了大強盜,并建立了自己的營寨,繼續與明朝對抗。
對付這種人,李成梁的辦法有,且只有一個。
萬歷十一年(1583)二月,他自撫順出兵,攻擊阿臺的營寨。
攻擊沒有想象中順利,阿臺非常頑強,李成梁竭盡全力,放火強攻全用上,竟然未能攻克,無奈之下,他找來了兩個幫手。
這兩個幫手,實際上是幫他帶路的向導,一個叫尼堪外蘭,另一個,叫覺昌安。
這兩位都是當地部落首領,所以李成梁希望他們出面,去找阿臺談判,簽個合同把事情結了。
當然了,遵不遵守合同,那就另說了,先把人弄出來。
兩個人就這么去了,但是,李成梁疏漏了一個重要的細節——動機。
同為建州女真,這兩個人有著不同的動機,和不同的身份。
尼堪外蘭是附近的城主,之所以幫助李成梁,是因為除掉阿臺,他就能夠獲得利益。
而覺昌安跑過來,只是為了自己的孫女——阿臺是他的孫女婿。
當兩人來到城寨下時,不同的動機,終將導致不同的行為。
覺昌安對尼堪外蘭說,我進去勸降,你在外面等著,先不要動手。
尼堪外蘭同意。
覺昌安進入城內,見到了阿臺,開始游說。
很可惜,他的口才實在不怎么樣,說得口干舌燥,阿臺壓根就沒反應。
時間不斷逝去,等在城外的尼堪外蘭開始不耐煩了。
但他很明白,覺昌安還在里面,無論如何不能動手。
正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李成梁的使者來了,只傳達了一句話:
“為何還未解決?”
對李成梁而言,這只是個普通的催促。
但這句話,在尼堪外蘭的腦海中,變成了命令。
他之所以跑來,不是為了覺昌安,更不是為阿臺,只是為了利益和地盤,為了李成梁的支持。
于是,他打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
他走到城寨邊,用高亢的聲音,開始了自己的談判:
“天朝大軍已經到了,你們已經沒有出路,太師(指李成梁)有令,若殺掉阿臺者,就是此地之主!”
這是一個謊言。
所謂封官許愿,是尼堪外蘭的創造,因為李成梁雖不守信用,但一個小小的營寨,打了就打了,還犯不著許愿開支票。
但事實證明,人窮志短,空頭支票,也是很有號召力的。
應該說,游牧民族是比較實誠的,喊完話后,沒有思想斗爭,沒有激烈討論,就有人操家伙奔阿臺去了。
誰先砍的第一刀無人知曉,反正砍他的人是爭先恐后,絡繹不絕,最后被亂刀砍死,連覺昌安也未能幸免。
雖然城外的李成梁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該干什么,趁亂帶兵殺了進去。
因為他不知道尼堪外蘭的那個合同(估計知道了也沒用),所以也就沒有什么顧忌,辦事也絕了點——城內共計兩千三百人,無一生還。
和覺昌安一起進城的,還有他的兒子塔克世,同樣死在城里。
不過對于李成梁而言,這實在無關緊要,多死個把人無所謂,在他的戰斗生涯中,這只是次微不足道的戰斗,打掃戰場,撿完人頭報功,回家睡覺。
尼堪外蘭倒是高興,雖然覺昌安是慘了點,畢竟討好了李成梁,也算大功告成。
但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有一個人已經點燃了火種,燎原沖天的烈焰,終將由此而起。他是覺昌安的孫子,他是塔克世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努爾哈赤。
【萬世之罪首】
努爾哈赤很氣憤——他應該氣憤,他的祖父、父親死了,而且死得很冤枉,看起來,李成梁害死了他的兩位親人,實際上,是五個。
如果你還記得,覺昌安所以入城,是為了阿臺的妻子,自己的孫女,當然,也就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她也死在亂軍之中,這是第三個。
而阿臺,自然就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夫,他是第四個,然而,他和努爾哈赤的關系,遠比你想象得復雜得多。
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爾哈赤生于赫圖阿拉,他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都是女真世襲貴族,曾任建州左衛指揮使。
滑稽的是,雖說家里成分很高,努爾哈赤的生活檔次卻很低,家里五兄弟,他排行老大,卻很像小弟,從小就要幫著干活,要啥沒啥。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女真部落,大都窮得掉渣,所謂女真貴族,雖說不掉渣,但也很窮,所以為了生計,小時候的努爾哈赤曾到他的外祖父家暫住。
他的外祖父,就是我們的老朋友,王杲。
現在,先洗把臉,整理一下他們之間的關系:
努爾哈赤的母親是王杲的女兒,也就是說,阿臺是努爾哈赤的舅舅,但是阿臺又娶了努爾哈赤的堂姐,所以他又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夫,這還好,要換到努爾哈赤他爹塔克世這輩,就更亂了,因為阿臺既是他的侄女婿,又是他的小舅子。
亂是亂了點,考慮到當時女真族的生存狀態,反正都是親戚,也算將就了。
你應該能理解努爾哈赤有多悲痛了,在李成梁的屠刀之下,他失去了祖父覺昌安、外祖父王杲、父親塔克世、堂姐xx(對不起,沒查到)以及舅舅阿臺(兼堂姐夫)。
悲痛的努爾哈赤找到了明朝的官員,憤怒地質問道:
“我的祖父、父親何故被害,給我一個說法!”
明朝的官員倒還比較客氣,給了個說法:
“對不住,我們不是故意的,誤會!”
很明顯,這個說法不太有說服力,所以明朝官員還準備了一份禮物,以安撫努爾哈赤受傷的心靈。
這份禮物是三十份敕書,三十匹馬、一份都督的任免狀。
馬和任免狀大家都知道,我解釋一下這敕書是個什么玩意。
所謂敕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貿易許可證。
當時的女真部落,住在深山老林,除了狗熊啥都缺,過日子是過不下去了,要動粗,搶劫的經驗又比不上蒙古,明朝不愿開放互市,無奈之下,只好找到了這個折衷的方式,一道敕書,就能做一筆生意。
三十分敕書,就是三十筆生意。
明朝的意思很明白,人死了,給點補償費,你走人吧。
客觀地講,這筆補償費實在有點低,似乎無法平息努爾哈赤的憤怒。
然而他接受了。
他接受了所有的一切,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然后,他召集了族人,殺死了一頭牛,舉行了祭天儀式,拿出了祖上流傳下來的十三副鎧甲,宣布,起兵。
收了賠償金再起兵,和收了錢不辦事,似乎是異曲同工。但無論如何,努爾哈赤向著自己的未來邁出了第一步。這一年,他二十五歲。
按照許多史料書籍的說法,下面將是努爾哈赤同志的光榮創業史,先起兵殺死尼堪外蘭,然后統一建州女真,打敗海西女真最強的葉赫部落,至萬歷四十六年(1618),統一女真。
最后是基本類同的幾句評價:非常光輝、非常勵志、非常艱苦等等。
本人同意以上評語,卻也要加上四個字:非常詭異。
據說努爾哈赤從小住在林子里,自己打獵、采集蘑菇,到市集上換東西,生活艱苦,所以意志堅定,渴了喝泉水,餓了啃人參,所以身體強壯,天賦異稟,無師自通,所以極會打仗。
有以上幾大優惠條件,所以十三副鎧甲起兵,便不可收拾。
這絕不可能。
努爾哈赤起兵時,他的武器是弓箭,不是導彈,他帶著十三副鎧甲,不是十三件防彈衣,在當時眾多的女真部落中,他只不過是個小人物。
然而這個小人物,只用了三十多年,就統一了女真、建立了政權,占據了原本重兵集結的遼東,并正式向明朝挑戰。
于是,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他得到了幫助。
而幫助他的這個人,就是李成梁。
我并不是陰謀論者,卻驚奇地發現,無數的清代史料書籍中,都詳細地描述了祖父覺昌安的慘死、李成梁的冷漠殘酷、努爾哈赤的無助,卻不約而同地忽略了這樣一個細節——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是李成梁的朋友、好朋友。
據某些筆記的記載,努爾哈赤和李成梁之前很早就認識了,不但認識,努爾哈赤還給李成梁打過下手,他們之間,還有一段極為神秘的糾葛。
據說努爾哈赤少年時,曾經因為鬧事,被李成梁抓回來管教,不久之后,努爾哈赤被釋放了,不是李成梁放的。
放走努爾哈赤的,是李成梁的老婆(小妾),而她放走努爾哈赤的理由也很簡單——這人長得好(奇其貌,陰縱之出)。至于他倆有無其他糾葛,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相關的說法還有很多,什么努爾哈赤跟李成梁打過仗,一同到過京城,凡此種種,更不可思議的是,據說努爾哈赤和李成梁還是親家:
努爾哈赤的弟弟,叫做舒爾哈齊,這位舒爾哈齊有個女兒,嫁給了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做妾。
而種種跡象表明,勇敢而悲痛的努爾哈赤,除了會打仗、身體好外,似乎還很會來事兒。他經常給李成梁送禮,東西是一車車地拉,拍起馬屁來,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明史學者孟森語)
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努爾哈赤和李成梁家族,有著某種不可告人的聯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