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日落西山 第九章 東林黨的實力-《明朝那些事兒》


    第(1/3)頁

    在很多的史書中,萬歷中后期的歷史基本上是這個樣子:皇帝老休息,朝政無人管,大臣無事干。

    前兩頭或許是正確的,但第三條是絕對不正確的。

    隱藏在平靜外表下的,是無比激烈的斗爭。而斗爭的主角,是東林黨。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東林是道德與正義的象征,一群胸懷理想的知識分子,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他們懷揣著抱負參與政治,并曾一度掌控政權,卻因為被邪惡的勢力坑害,最終失敗。

    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說法。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一群只會讀書的書呆子、知識分子,是如何掌控政權的呢?

    正義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義和道德不能當飯吃,不能當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政權。

    因為掌控政權的唯一方式,就是斗爭。

    道德文章固然有趣,卻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最先認識到這一點的人,應該是顧憲成。

    在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那次京察中,吏部尚書孫鑨——撤職了,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回家了,首輔王錫爵——辭職了,而這事幕后的始作俑者,從五品的小官,考功司員外郎顧憲成——升官了(吏部文選司郎中)。

    升官了還不說,連他的上級,繼任吏部尚書陳有年,也都是他老人家安排的,甚至后來回無錫當老百姓,他依然對朝廷動向了如指掌。

    李三才偷看信件,王錫爵打道回府,朝廷的歷任首輔,在他眼中不是木偶,就是嬰兒。

    這是一團迷霧,迷霧中的一切,似乎和他有關系,又似乎沒有關系。

    撥開這團迷霧之后,我看到了一樣東西——實力。

    顧憲成的實力,來自于他的官職。

    在吏部中,最大的是尚書(部長)、其次是侍郎(副部長),再往下就是四個司的郎中(司長),分別是文選司、驗封司、稽勛司、考功司。

    但是,這四個司的地位是不同的,而其中最厲害的,是文選司和考功司,文選司負責人事任免,考功負責官員考核,這兩個司的官員向來無人敢惹,升官還是免職,發達還是破產,那就是一句話的事。

    相對而言,驗封司、稽勛司就一般了,一般到不用再介紹。

    有鑒于此,明代的吏部尚書和侍郎,大都由文選司和考功司的郎中接任。

    而顧憲成先生的升遷順序是:吏部考功司主事——考功司員外郎(副職)——文選司郎中。

    這就意味著,那幾年中,大明的所有官員(除少數高官),無論是升遷,還是考核,都要從顧憲成手底下過,即使不過,也要打個招呼,就不打招呼,也得混個臉熟。

    此外,我們有理由相信,顧憲成大人也是比較會來事的,因為一個不開竅的書呆子,是混不了多久的。

    現在你應該明白了。

    在這個世界上,實力和道德,經常是兩碼事。

    東林之中,類似者還有很多,比如李三才。

    李三才先生的職務,之前已經說過,是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鳳陽,兼漕運總督。

    都察院僉都御史多了去了,鳳陽是個窮地方,不巡也罷,真正關鍵的職務,是最后那個。

    自古以來,漕運就是經濟運轉的主要途徑,基本算是坐地收錢,肥得沒邊,普天之下,唯一可以與之相比的,只有鹽政。

    坐在這個位置上,要想不撈外快,一靠監督,二靠自覺。

    很可惜,李三才不自覺,從種種史料分析,他很有錢,有錢得沒個譜,請客吃飯,都是大手筆。

    至于監督,那就更不用說了,這位李先生本人就是都察院的御史,自己去檢舉自己,估計他還沒這個覺悟。

    作為東林黨的重量級人物,李三才在這方面的名聲,那真是相當的大,大到幾十年后,著名學者夏允彝到鳳陽尋訪,還能聽到相關事跡,最后還嘆息一聲,給了個結論——負才而守不潔。

    列舉以上兩人,只是為了說明一點:

    東林,是書院,但不僅僅是書院,是道德,但不僅僅是道德。它是一個有實力,有能力,有影響力、有斗爭意識的政治組織。

    事實上,它的能量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發現,那段看似平淡無奇的歷史,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死我活的爭斗。

    爭斗的方式,是京察。

    萬歷二十一年(1593),顧憲成失望地回家了,他雖費勁氣力,卻終究未能解決對手,京察失敗。

    但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

    十二年后(萬歷三十三年),京察開始,主持者楊時喬,他的公開身份,是吏部左侍郎,他的另一個公開身份,是東林黨。

    當時的首輔,是浙黨首領沈一貫,對于這位東林黨下屬,自然很不待見,于是,他決定換人。

    沈一貫是朝廷首輔,楊時喬只是吏部二把手,然而意外發生了,雖然沈大人上竄小跳,連皇帝的工作都做了,卻依然毫無用處。楊侍郎該怎么來,還怎么來,幾板斧掄下來,浙黨、齊黨、楚黨、宣黨……

    反正非東林黨的,統統下課,沈一貫拼了老命,才算保住幾個親信。

    那么現在,請你再看一遍之前列舉過的幾條史料,玄機就在其中:

    萬歷三十三年(1605),京察,沈一貫親信以及三黨干將被逐。

    萬歷三十五年(1607),沈一貫退休回家。

    同年,王錫爵的密信被李三才揭發,復出無望。

    一年后,東林派葉向高成為首輔,開始執掌朝廷大權。

    是的,這一切的一切,不是偶然。

    而最終要獲得的,正是權力。

    權力已經在握,但還需要更進一步。

    萬歷三十九年(1611),辛亥京察,主持人吏部尚書孫丕楊,東林黨。

    此時的首輔已經是葉向高了,東林黨人遍布朝廷,對于那些非我族群而言,清理回家之類的待遇估計是免不了了。

    然而一個人的摻和,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這個人就是李三才。

    此時的李三才已經升到了戶部尚書,作為東林黨的干將,他將進入內閣,更進一步。

    算盤大致如此,可打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聽說李三才要入閣,朝廷頓時一片雞飛狗跳,鬧翻了天,主要原因在于李先生的底子不算干凈,許多人對他有意見。

    而更重要的是,這人實在太猛,太有能力。東林黨已經如此強大,如果再讓他入閣,三黨的人估計就只能集體歇業了。

    于是,一場空前猛烈的反擊開始。

    明代的京察,按照地域,分為南察和北察,北察由尚書孫丕楊負責,而南察的主管者,是吏部侍郎史繼楷,三黨成員,他選定的考察對象都是同一個類型——支持李三才的人。

    很快,浙、楚、齊三黨輪番上陣,對李三才發起了最后的攻擊,他們的動機十分明確,明確到《明神宗實錄》都寫了出來——“攻淮(李三才)則東林必救,可布一網打盡之局”。

    在集中火力打擊之下,李三才沒能頂住,回家養老去了。

    但就整體而言,此時的東林黨依然占據著優勢,葉向高執政,東林黨掌權,非常強大,強大得似乎不可動搖。

    然而就在此時,強大的東林黨,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一直以來,東林黨的指導思想,是我很道德。強大之后,就變成了你不道德,工作方針,原先是黨同伐異,強大之后,就變成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總而言之,不是我的同黨,就是我的敵人。

    這種只搞單邊主義的混賬做法,最終導致了一個混賬的結果:

    在東林黨人的不懈努力下,齊、浙、楚三黨終于拋棄了之前的成見,團結一致跟東林黨死磕了。

    他們的折騰,得到了立竿見影的回報:

    萬歷四十二年(1614),葉向高退休回家。

    萬歷四十五年(1617),京察開始,主持京察的,分別是吏部尚書鄭繼之、刑部尚書李志。

    鄭繼之是楚黨,李志是浙黨。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的時候到了,但凡是東林黨,或者與東林黨有關的人,二話不說,收包袱走人。這其中,還包括那位揭發了梃擊案真相的王之寀。

    薩爾滸之戰前,朝廷斗爭情況大致如此,這場斗爭的知名度相當小,但在歷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對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于努爾哈赤+皇太極+李自成+張獻忠。

    因為這是一場延續了幾十年的斗爭,是一場決定明朝命運的斗爭。

    因為在不久之后,東林黨將通過一個人的幫助,徹底擊敗浙、齊、楚三黨。

    然后,土崩瓦解的三黨將在另一個人的指揮下,實現真正的融合,繼續這場斗爭,而那時,他們將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閹黨。

    萬歷四十五年的京察,標志著東林黨的沒落,所謂東林黨三大巨頭,顧憲成已經死了,鄒元標到處逛,趙南星家里蹲。

    兩大干將也全部消停,葉向高提早退休,李三才回家養老。

    此時的首輔,是浙黨的方從哲,此時的朝廷,是三黨的天下。對東林黨而言,前途似乎一片黑暗。

    但新生的機會終會到來,因為一個人的死去。

    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萬歷不行了。

    高拱、張居正、申時行、李成梁、東林黨、朝鮮、倭寇、三大征、薩爾滸、資本主義萌芽、不上朝、太子、貴妃、國本、打悶棍。

    我只能說,他這輩子應該比較忙。

    關于這位兄弟的評論,我想了很久,很久,卻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來。

    你說他沒干過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干得也不錯,你說他軟弱吧,他還搞了三大征,把日本鬼子趕回了老家,你說他不理朝政吧,這幾十年來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個被張居正壓迫過的人,一個勤于政務的人,一個被兒子問題糾纏了幾十年的人,一個許多年不見大臣、不上班的人,一個終生未出京城,生于深宮、死于深宮的人。

    一個復雜得不能再復雜的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人。

    于是,我最終懂得了這個人。

    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經歷殘酷的斗爭,無休止的吵鬧,無數無效的抗爭,無數無奈的妥協后,最終理解了這個世界,理解了現實的真正意義,并最終成為了這個世界的犧牲品。

    大致如此吧。

    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四十八年逝世,年五十八。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面前,他還不夠勇敢。

    【明光宗朱常洛】

    雖然幾十年來,萬歷都不喜歡自己的長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終于做出了抉擇,將皇位傳給了這個久經考驗的兒子。

    擔驚受怕幾十年的朱常洛終于熬出頭了,萬歷四十八年(1620)

    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后世所稱之明光宗,定年號為泰昌。

    由于此時還是萬歷年間,按照慣例,要等老爹這一年過完,明年才能另起爐灶,用自己的年號。

    可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這個年號,竟然沒能用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