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日落西山 第十八章 袁崇煥-《明朝那些事兒》


    第(1/3)頁

    【猶豫的人】

    在東林黨里,有一個特殊的人,此人既有皇帝的信任,又有足以扳倒魏忠賢的實力——孫承宗。

    在得知楊漣被抓后,孫承宗非常憤怒,當即決定彈劾魏忠賢。

    但他想了一下,便改變了主意。

    孫承宗很狡猾,他明白上書是毫無作用的,他不會再犯楊漣的錯誤,決定使用另一個方法。

    天啟四年(1625)十一月,孫承宗開始向京城進發(fā),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找皇帝上訪告狀。

    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朱木匠天天干木匠活,不大見人,還有魏管家?guī)退]門謝客,想見他老人家一面,實在難如登天。

    但孫承宗不存在這個問題,打小他就教朱木匠讀書,雖說沒啥效果(認字不多),但兩人感情很好,魏公公幾次想挑事,想干掉孫承宗,朱木匠都笑而不答,從不理會,因為他很清楚魏公公的目的。

    他并不傻,這種借刀殺人的小把戲,是不會上當?shù)摹?

    于是魏忠賢慌了,他很清楚,孫承宗極不簡單,不但狡猾大大的,和皇帝關系鐵,還手握兵權(quán),如果讓他進京打小報告,那就真沒戲了,就算沒告倒,只要帶兵進京來個武斗,憑自己手下這幫廢物,是沒指望的。

    魏忠賢正心慌,魏廣微又來湊熱鬧了,這位仁兄不知從哪得到的小道消息,說孫承宗帶了幾萬人,打算進京修理魏公公。

    為說明事態(tài)的嚴重性,他還打了個生動的比方:一旦讓孫大人進了京,魏公公立馬就成粉了(公立齏粉矣)。

    魏公公瘋了,二話不說,馬上跑到皇帝那里,苦苦哀求,不要讓孫承宗進京,當然他的理由很正當:孫承宗帶兵進京是要干掉皇帝,身為忠臣,必須阻止此種不道德的行為。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大人毫不慌張,他還安慰魏公公,孫老師靠得住,就算帶兵,也不會拿自己開刀的。

    這個判斷充分說明,皇帝大人非但不傻,還相當?shù)赜哪汗讳痰靡稽c脾氣都沒有。

    話說完,皇帝還要做木匠,就讓魏公公走人,可是魏公公不走。

    他知道,今天要不討個說法,等孫老師進京,沒準就真成粉末了。

    所以他開始哭,且哭出了花樣——“繞床痛哭”。

    也就是說,魏公公賴在皇帝的床邊,不停地哭。皇帝在床頭,他就哭到床頭,皇帝到床尾,他就哭到床尾,孜孜不倦,鍥而不舍。

    皇帝也是人,也要睡覺,哭來哭去,真沒法了,只好發(fā)話:

    “那就讓他回去吧。”

    有了這句話,魏忠賢膽壯了,他隨即命人去關外傳令,讓孫承宗回去。

    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告訴了他一個消息,于是他又下達了第二道命令:

    “孫承宗若入九門,即刻逮捕!”

    那個消息的內(nèi)容是,孫承宗沒有帶兵。

    孫承宗確實沒有帶兵,他只想上訪,不想造反。

    所以魏忠賢改變了主意,他希望孫承宗違抗命令,大膽反抗來到京城,并最終落入他的圈套。

    事實上,這是很有可能的,鑒于地球人都知道,魏公公一向慣于假傳圣旨,所以憤怒的孫承宗必定會拒絕這個無理的命令,進入九門,光榮被捕。

    然而他整整等了一夜,也沒有看到這一幕。

    孫承宗十分憤怒,他急匆匆地趕到了通州,卻接到讓他返回的命令。他的憤怒到達了頂點,于是他沒有絲毫猶豫——返回了。

    孫承宗實在聰明絕頂,雖然他知道魏忠賢有假傳圣旨的習慣,但這道讓他返回的諭令,卻不可能是假的。

    因為魏忠賢知道他和皇帝的關系,他見皇帝,就跟到鄰居家串門一樣,說來就來了,胡說八道是沒用的。

    然而現(xiàn)在他收到了諭令,這就代表著皇帝聽從了魏忠賢的忽悠,如果繼續(xù)前進,后果不堪設想,所以跑路是最好的選擇。

    現(xiàn)在擺在他面前的,有兩個選擇:

    一,回去睡覺,老老實實呆著。

    二,索性帶兵進京,干他娘一票,解決問題。

    孫承宗是一個幾乎毫無缺陷的人,政治上面很會來事,誰也動不了,軍事上穩(wěn)扎穩(wěn)打,眼光獨到,且一貫小心謹慎,老謀深算,所以多年來,他都是魏忠賢和努爾哈赤最為害怕的敵人。

    但在這一刻,他暴露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弱點——猶豫。

    孫承宗是典型的謀略型統(tǒng)帥,他的處事習慣是如無把握,絕不應戰(zhàn),所以他到遼東幾年,收復無數(shù)失地,卻很少打仗。

    而眼前的這一仗,他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他放棄。

    無論這個決定正確與否,東林黨已再無回天之力。

    三十年前,面對黑暗污濁的現(xiàn)實,意志堅定的吏部員外郎顧憲成相信,對的終究是對的,錯的終究是錯的。于是他決心,建立一個合理的秩序,維護世上的公義,使那些身居高位者,不能隨意踐踏他人,讓那些平凡的人,有生存的權(quán)利。

    為了這個理想,他勵精圖治,忍辱負重,從那個小小的書院開始,經(jīng)歷幾十年起起落落,堅持道統(tǒng),至死不渝。在他的身后,有無數(shù)的追隨者殺身成仁。

    然而殺身固然成仁,卻不能成事。

    以天下為己任的東林黨,終究再無回天之力。

    其實我并不喜歡東林黨,因為這些人都是書呆子,自命清高,還空談闊論,缺乏實干能力。

    小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東林黨時,曾說道:東林黨人并不是進步的象征,因為他們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問:何謂封建士大夫?

    老師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會里,局限、落后,腐朽的勢力,而他們的精神,絕不代表歷史的發(fā)展方向。

    多年以后,我親手翻開歷史,看到了另一個真相。

    所謂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張居正、如楊漣、如林則徐。

    所謂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沒落,守舊,不懂變通,不識時務,給臉不要臉,瞧不起勞動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窮二白,被誤解,污蔑,依然堅持原則、堅持信念、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他們堅信自己的一生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無論對方反不反感。

    堅信自己生來就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懷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無論對方接不接受。

    堅信國家危亡之際,必須挺身而出,去捍衛(wèi)那些自己不認識,或許永遠不會認識的蕓蕓眾生,并為之奮斗一生,無論對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堅信無論經(jīng)過多少黑暗與苦難,那傳說了無數(shù)次,忽悠了無數(shù)回,卻始終未見的太平盛世,終會到來。

    【遺棄】

    孫承宗失望而歸,他沒有能夠拯救東林黨,只能拯救遼東。

    魏忠賢曾經(jīng)想把孫老師一同干掉,可他反復游說,皇帝就是不松口,還曾經(jīng)表示,如果孫老師出了事,就唯你是問。

    魏公公只好放棄了,但讓孫老師呆在遼東,手里握著十幾萬人,實在有點睡不安穩(wěn),就開始拿遼東戰(zhàn)局說事,還找了幾十個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狀。

    孫承宗撐不下去了。

    天啟五年(1625)十月,他提出了辭呈。

    可是他提了n  次,也沒得到批準。

    倒不是魏忠賢不想他走,是他實在走不了,因為沒人愿意接班。

    按魏忠賢的意思,接替遼東經(jīng)略的人,應該是高第。

    高第,萬歷十七年進士,是個相當厲害的人。

    明代的官員,如果沒有經(jīng)濟問題,進士出身,十幾年下來,至少也能混個四品。而高先生的厲害之處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兩個皇帝,連作風問題都沒有,到天啟三年(1623),也才當了個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厲害的是,高先生只當了一年副部長,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賢本不想用這人,但算來算去,兵部混過的,閹黨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話不說,把他找來,說,我要提你的官,去當遼東經(jīng)略。

    高先生一貫膽小,但這次也膽大了,當即回復:不干,死都不干。

    為說明他死都不干的決心,他當眾給魏忠賢下跪,往死了磕頭(叩頭豈免):我都這把老骨頭了,就讓我在家養(yǎng)老吧。

    魏忠賢覺得很空虛。

    費了那么多精神,給錢給官,就拉來這么個廢物。所以他氣憤了:

    必須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