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西山 第十九章 決心-《明朝那些事兒》
第(2/3)頁
然而牛皮破了。
架著云梯的后金軍躲在木板和牛皮的后面,等待靠近城墻的時刻,但他們等到的,只是晴天的霹靂聲,以及從天而降的不明物體。
值得慶祝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是俯瞰到了寧遠城的全貌——在半空中。
寧遠城頭的紅夷大炮,以可怕的巨響,噴射著燦爛的火焰,把無數的后金軍,他們破碎的楯車,以及無數張牛皮,都送上了天空——然后是地府。
關于紅夷大炮的效果,史書中的形容相當貼切且聳人聽聞:“至處遍地開花,盡皆糜爛”。
當第一聲炮響的時候,袁崇煥不在城頭,他正在接見外國朋友——朝鮮翻譯韓瑗。
巨響嚇壞了朝鮮同志,他驚恐地看著袁崇煥,卻只見到一張笑臉,以及輕松的三個字:
“賊至矣!”
幾個月前,當袁崇煥決心抵抗之時,就已安排了防守體系,總兵滿桂守東城,參將祖大壽守南城,副將朱輔守西城,副總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煥坐鎮中樓,居高指揮。
四人之中,以滿桂和祖大壽的能力最強,他們守護的東城和南城,也最為堅固。
后金軍是很頑強的,在經歷了重大打擊后,他們毫不放棄,踩著前輩的尸體,繼續向城池挺進。
他們選擇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這個選擇不是太好,因為西邊的守將是朱輔,南邊的守將是祖大壽,所以守護西南面的,是朱輔和祖大壽。
更麻煩的是,后金軍剛踏著同志們的尸體沖到了城墻邊,就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頭,拼命不讓人往上爬,只要皮厚硬頭皮,沖上去就贏了。
可是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軍驚奇地發現,除頂頭挨炮外,他們的左側、右側、甚至后方都有連綿不斷的炮火襲擊,可謂全方位、全立體,無處躲閃,痛不欲生。
這個痛不欲生的問題,曾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我去了一趟興城(今寧遠),又查了幾張地圖,解了。
簡單地講,這是一個建筑學問題。
要說清這個問題,應該畫幾個圖,可惜我畫得太差,不好拿出來丟人,只好用漢字代替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讓爬,比較厚道。
更猛一點的設計,是“凹”字型,敵軍進攻此類城池時,如進入凹口,就會受到左中右三個方向的攻擊,相當難受。
這種設計常見于大城的內城,比如北京的午門,西安古城墻的甕城,就是這個造型。
或者是城內有點兵,沒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這么修城,殺點敵人好過把癮。
但我查過資料兼實地觀查之后,才知道,創意是沒有止境的。
寧遠的城墻,大致是個“山”字。
也就是說,在城墻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樓,在這座城樓上派兵駐守,會有很多好處,比如敵人剛進入山字的兩個入口時,就打他們的側翼,敵人完全進入后,就打他們的屁股。如果敵人還沒有進來,在城頭上架門炮,可以提前把他們送上天。
此外,這個設計還有個好處,敵人沖過來的時候,有這個玩意,可以把敵人分流成兩截,分開打。
當然疑問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樓修得如此靠前,幾面受敵,如果敵人集中攻打城樓,該怎么辦呢?
答案:隨便打,無所謂。
因為這座城樓伸出去,就是讓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這座城樓可能是實心的,下面沒有通道,士兵調遣都在城頭上進行,也就是說,即使你把城樓拆了,還得接著啃城墻,壓根就進不了城。
我不知道這城樓是誰設計的,只覺得這人比較狠。
除地面外,后金軍承受了來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個方向的打擊,他們能夠得到的唯一遮擋,就是同伴的尸體,所以片刻之間,已經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進攻者沒有退縮,無功而返,努爾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沒弄到,回去怎么跟老婆孩子交代?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后金軍終于爆發了。
雖然不斷有戰友飛上天空,但他們在尸體的掩護下,終究還是來到了城下,開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實在太猛,天上還不斷掉石頭,弓箭火槍不停地打,剛架上去,就被推下來,幾次三番,他們爬墻的積極性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于是決定改變策略——鉆洞。
具體施工方法是,在頭上蓋牛皮木板,用大斧、刀劍對著城墻猛劈,最終的工程目的,是把城墻鑿穿。
這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工程,頭頂上經常高空拋物不說,還缺乏重型施工機械,就憑人刨,那真是相當之困難。
但后金軍用施工成績證明,他們之前的一切勝利,都不是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墻隊頂著炮火,憑借刀劈手刨,竟然把堅固的城墻挖出了幾個大洞,按照史料的說法,是“鑿墻缺二丈者三四處”,也就是說,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個。
明軍毫無反應。
不是沒反應,而是沒辦法反應,因為城頭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敵人若貼近城墻,就會進入射擊死角,炮火是打不著的,而火槍、弓箭都無法穿透后金軍的牛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緊張施工,毫無辦法。
就古代城墻而言,鑿開兩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傷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鑿開了,城墻卻始終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當時的溫度大致在零下幾十度,城墻的地基被冰凍住,所以不管怎么鑿,就是垮不下來。
但袁崇煥很著急,因為指望老天爺,畢竟是不靠譜的,按照這個工程進度,沒過多久,城墻就會被徹底鑿塌,六萬人涌進來,說啥都沒用了。
當務之急,要干掉城下的那幫牛皮護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著,火槍沒有用,如之奈何?
關鍵時刻,群眾的智慧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
城墻即將被攻破之際,城頭上的明軍突然想出了一個反擊的方法。
這個方法有如下步驟,先找來一張棉被,鋪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藥,拿火點燃,扔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藥,無論是材料,還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無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幾年前,我曾找來少量材料,親手試驗過一次,這次實驗的直接結果是,我再沒有試過第二次,因為其燃燒的速度和猛烈程度,只能用可怕兩個字形容。(特別提示,該實驗相當危險,切勿輕易嘗試,切勿模仿,特此聲明。)
明軍把棉被卷起來,點上火,扔下去,轉瞬間,壯觀的一幕出現了。
沾滿了火藥的棉被開始劇烈燃燒,開始四處飄散,漂到哪里,就燒到哪里,只要沾上,就會陷入火海,即使就地翻滾,也毫無作用。
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伴隨著恐怖的大炮轟鳴聲,一道火海包圍了寧遠城,把無數的后金軍送入了地獄,英勇的后金工程隊全軍覆沒。
這種臨時發明的武器,就是鼎鼎大名的“萬人敵”,從此,它被載入史冊,并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燃燒瓶的雛形。
【戰斗,直至最后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爾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