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大結局 第五章 算賬-《明朝那些事兒》


    第(2/3)頁

    以上十人,全部抄家!沒收全部財產!

    什么致人死亡,什么入獄,什么充軍,還他娘就近,什么追贓五千兩,都去死吧!

    曹思誠、蘇茂相這幫等閹黨本來還有點想法,打算說兩句,才發現,原來崇禎還沒說完。

    “左都御史曹思誠,閹黨,免職查辦!”

    “刑部尚書蘇茂相,免職!”

    跟我玩啊,玩死你們!

    隨即,崇禎下令,由喬允升接任刑部尚書,大學士韓曠、錢龍錫主辦此案,務必追查到底,寧可抓錯,不可放過。

    挑出上面這幾個人辦事,也算煞費苦心,喬允升和閹黨向來勢不兩立,韓曠這種老牌東林黨,不往死里整,實在對不起自己。

    徹底掃蕩,一個不留!

    幾天過去,經過清查,內閣上報了閹黨名單,共計五十多人,成果極其豐碩。

    然而這一次,崇禎先更為憤怒,他當即召集內閣,嚴厲訓斥:人還不夠數,老實點!

    大臣們都很詫異,都五十多了,還不夠嗎?

    既然皇上說不夠,那就再撈幾個吧。

    第二天,內閣又送上了一份名單,這次是六十幾個,該滿意了吧。

    這次皇帝大人沒有廢話,一拍桌子:人數不對,再敢糊弄我,以抗旨論處!

    崇禎是正確的,內閣的這幾位仁兄,確實糊弄了他。

    雖然他們跟閹黨都有仇,且皇帝支持,但閹黨人數太多,畢竟是個得罪人的事,閹黨也好,東林黨也罷,不過混碗飯吃,何必呢?

    不管了,接著糊弄:

    “我們是外臣,宮內的人事并不清楚。”

    崇禎冷笑:

    “我看不是不知道,是怕得罪人吧!(特畏任怨耳)”

    怪事,崇禎初來乍到,他怎么知道人數不對呢?

    崇禎幫他們解開了這個迷題。

    他派人抬出了幾個包裹,扔到閣臣面前,說:

    “看看吧。”

    打開包裹的那一刻,大臣們明白,這次賴都賴不掉了。

    包裹里的,是無數封跟魏忠賢勾搭的奏疏,很明顯,崇禎不但看過,還數過。

    混不過去,只能玩命干了。  就這樣,自天啟七年(1627)十二月,一直到崇禎元年(1628)三月,足足折騰了四個月,閹黨終于被徹底整趴下了。

    最后的名單,共計二百六十一人,分為八等。

    特等獎得主兩人,魏忠賢,客氏,罪名:首逆,處理:凌遲。

    一等獎得主六人,以崔呈秀為首,罪名:首逆同謀,處理:斬首。

    二等獎得主十九人,罪名:結交近侍,處理:秋后處決。

    三等獎得主十一人,罪名:結交近侍次等,處理:流放此外,還有四等獎得主(逆孽軍犯)三十五人,五等獎得主(諂附擁戴軍犯)十六人,六等獎得主(交結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七等獎得主(祠頌)四十四人,各獲得充軍、有期徒刑、免職等獎勵。

    以上抽獎結果,由大明北京市公證員朱由檢同志公證,有效。

    對此名單,許多史書都頗有微辭,說是人沒抓夠,放跑了某些閹黨,講這種話的人,腦袋是有問題的。

    我算了一下,當時朝廷的編制,六部只有一個部長,兩個副部長(兵部有四個),每個部有四個司(刑部和戶部有十三個),每個司司長(郎中)一人,副司長(員外郎)一人,處長(主事)兩人。

    還有大衙門都察院,加上各地御史,才一百五十人,其余部門人數更少,總共(沒算地方政府)大致不會超過八百人。

    人就這么多,一下子刨走兩百六十多,還不算多?

    其實人家也是有苦衷的,畢竟魏公公當政,不說幾句好話,是混不過去的,現在換了領導,承認了錯誤,也就拉倒了吧。

    然而崇禎不肯拉倒,不只他不肯,某些人也不肯。

    這個某些人,是指負責定案的人。

    大家在朝廷里,平時你來我往,難免有點過節,現在筆在手上,說你是閹黨,你就是閹黨,大好挖坑機會,不整一下,難免有點說不過去。

    比如大學士韓曠,清查閹黨毫不積極,整人倒是毫不含糊,罵過魏公公的,不一定不是閹黨,罵過他的,就一定是閹黨,寫進去!

    更搞笑的是,由于人多文書多,某些兄弟被擺了烏龍,明明當年罵的是張居正,竟然被記成了東林黨,兩筆下去就成了閹黨,只能認倒霉。

    此外,在這份名單上,還有幾位有趣的人物,比如那位要在國子監里給魏公公立牌坊的陸萬齡同學,屁官都不是,估計連魏忠賢都沒見過,由于風頭太大,竟然被訂為二等,跟五虎五彪一起,被拉出去砍了。

    那位第一個上疏彈劾魏公公的楊維垣,由于舉報有功,被定為三等,拉去充軍。

    而在案中扮演了滑稽角色的陳爾翼、楊所修,也沒能跑掉,根據情節,本來沒他們什么事,鑒于其雙簧演得太過精彩,由皇帝特批六等獎,判處有期徒刑,免官為民。

    復仇總體說來,這份名單雖然有點問題,但是相當湊合,弘揚了正氣,惡整了惡人,雖然沒有不冤枉一個好人,也沒有放過大多數壞人,史稱“欽定逆案”。

    其實崇禎和魏忠賢無仇,辦案子,無非是魏公公擋道,皇帝看不順眼,干掉了。

    但某些人就不同了。干掉是不夠的,死了的人挫骨揚灰,活著的人趕盡殺絕,才算夠本!

    黃宗羲就是某些人中的優秀代表。

    作為“七君子”中黃遵素的長子,黃宗羲可謂天賦異稟,不但精通儒學,還懂得算術、天文,據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沒有他不知道的,被稱為三百年來學術之集大成者,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

    更讓人無語的是,黃宗羲還懂得經濟學,他經過研究發現,每次農業稅法調整,無論是兩稅法還是一條鞭法,無論動機如何善良,最終都導致稅收增加,農民負擔加重,換句話說,不管怎么變,最終都是加。

    這一原理后被社科院教授秦暉總結,命名為“黃宗羲定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經過調研,采納這一定律,于2006  年徹底廢除了農業稅,打破了這個怪圈。

    善莫大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