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大結局 第十二章 純屬偶然-《明朝那些事兒》


    第(2/3)頁

    楊鶴是一個進步比較慢的人,在朝廷里混三十多年,才當上僉都御史,混成這樣,全靠他那張嘴。

    皇帝喜歡魏忠賢,他罵魏忠賢,皇帝討厭熊廷弼,他為熊廷弼辯護。想什么說什么,幾起幾落,該怎么來還怎么來。

    崇禎元年,他被重新委任為御史,當時民變四起,大家都在商議對策。

    有一次,幾個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這個,楊鶴就在其中。

    楊鶴是都察院的,這事跟他本無關系,他之所以摻和進來,還是兩個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動真格的,就瞎聊,這個說要打,那么說要殺,如此熱鬧,楊鶴終于忍不住了,他說,不能打,也不能殺。

    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元氣說。

    在他看來,造反的人,說到底,也還是老百姓,如果殺人太多,就是損傷元氣,國家現在比較困難,應該培養元氣,不能亂殺……

    幾句話,就把大家徹底說懵了,對于他的觀點,大家有著相同的評價——胡說八道。

    不殺人,怎么平亂?

    這是一個不為絕大多數人接受的理論,不要緊,有一個人接受就行。

    不久之后,崇禎知道了這個理論,十分高興,召見了楊鶴。

    好事一件接著一件,很快,吏部主動提出,鑒于楊鶴同志的理論很有使用價值,正好前任三邊總督武之望死了,正式提名楊鶴同志升任該職務。

    楊鶴不想去,原因很簡單,本來就是吹吹牛的,壓根不會打仗,去了干啥?被人打?

    但是牛都吹了,外加吏部支持,皇帝支持,如此重任在肩,咬咬牙就去了。

    可是楊同志不知道,吏部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討厭。皇帝之所以支持他,是因為省事。

    和楊鶴不同,吏部的同志們都是見過世面的,知道平亂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楊鶴這套把戲,也只能忽悠人,為達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效果,讓后來的無數白癡書呆子明白,亂講話要倒霉,才著力推薦他去。

    死在那邊最好,就算不死,也能脫層人皮相比而言,崇禎的用心是比較善良的,他之所以喜歡楊鶴,是因為楊鶴提出了很好的理論——省錢的理論。

    不花錢,不殺人,不用軍餉,不用調兵,就能平息叛亂,太省了。

    就算是忽悠人的,最多把楊鶴拉回來砍了,很省成本,如此生意,不做白不做。

    就這樣,一腦袋漿糊的楊鶴去陜西上任,至少在當時,他的自我感覺很好。

    楊鶴理論之中,最核心的一條,叫做和氣。

    用他自己的話說,殺人是傷和氣的,所以能救活一個,就是一個,畢竟參加民變的,原先就是民,這個理論,一年前,應該是對的楊鶴同志到任后,就發現不對了。

    有一次,農民軍進攻縣城,被擊退,抓住了幾個俘虜,由楊鶴審問。

    但還沒問,楊鶴就發現了一件極為詭異的事——他似乎見過這幾個。

    確實見過,閱兵的時候見過。

    沒錯,這幾個人曾經站在閱兵的隊伍里,曾經是他的部下。

    強,弱,之間農民軍的戰斗力很強嗎?

    對于這個疑問,最好的答案,應該是個反問——農民軍的戰斗力怎么會強呢?

    在中國歷史上,造反這類活,從來都是被動式,閑著沒事干,但凡有口飯吃,是不會有人造反的,成本高,門檻也高。

    但遺憾的是,造反這份工作,除了成本、門檻高外,技術含量還高。

    要知道,明朝參加這項活動的,主要是農民,農民的基本工作,是種地,基本工具,是鋤頭。

    而阻止他們參與這項活動的,是明軍士兵,士兵的基本工作,是殺人,基本工具,是刀劍。

    所以在明末大多數情況下,幾百個農民軍跟幾百個明軍對戰,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據史料記載,大部分情況,是幾萬農民軍,戰勝了幾百明軍,或是幾百農民軍,搞定十幾個看衙門的捕快。

    而更大多數情況,是幾千明軍追著幾萬、甚至十幾萬農民軍跑。

    沒辦法,畢竟打仗是個技術活,圣賢曾經說過,把武器交給沒有受過訓練的民眾,讓他們去打仗,就是讓他們送死。

    沒有訓練,沒有武器,沒有兵法,沒有指揮,就沒有勝利。

    但楊鶴先生驚奇地發現,他面對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西北的民軍里,除了業余造反的以外,還有很多專業造反的人士——明軍,而且數量很多。

    他們精通戰術,作戰狡猾,而且懂得明軍的弱點,非常難以對付,且數量越來越多,民變越來越大。

    出現此類情況,歸根結底,原因就兩個字——沒錢。

    之前我說過,朝廷沒有錢,沒有錢的結果,除了沒錢賑災外,還沒錢發軍餉。

    據統計,當時全國的部隊,大致有上百萬人,而能夠按時領軍餉的,只有遼東軍區的十余萬人。

    而且就連遼東軍,也不能保證按時發工資,拖幾個月,也是經常的事。袁崇煥同志就曾經處理過相關事務。

    遼東是前線,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別提了,西北一帶,既然不是前線,自然沒錢,有的人幾年都沒拿到工資,窮得叮當響,據說連武器都賣了,只求換頓飯吃。

    沒錢賑災,老百姓吃苦,也沒轍,沒錢發餉,當兵的吃苦,就有轍了。

    兜里沒錢,手里有刀,怎么辦?

    涼拌,開搶!

    情況就是如此,官兵越來越少,民軍越來越多,局勢越來越撐不住。

    楊鶴面對的形勢大致如此,大家都明白,就他不明白,等他明白了,跑也跑不掉了。

    如果換個會打仗的,能用兵的,多少還能撐幾天,但楊鶴同志的主要特長,是招撫理論,這就比較麻煩了,據說當時朝廷里,有些人開玩笑,說楊鶴如果能撐一年,就倒著爬出去。

    就當時的情況看,這位仁兄爬出去的可能性,大致是零。楊鶴同志的下崗日期,指日可待。

    一年后,楊鶴向崇禎呈交了名單,在這份名單上,有這樣十幾個名字: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紅狼、小紅狼、點燈子、過天星、獨頭虎……(以下略去xx  字)

    以上人等,全部歸降。

    這些人是干嘛地,看名字就能猜到,但這些人什么分量,估計你就不知道了。

    在當時的起義軍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體情況不詳,但應該受過軍事訓練,作戰十分強悍,屬于帶頭大哥級人物。

    王左桂、王嘉胤,如果你不知道,那不怪你,對這二位兄弟,只提一點就夠了:當時,在王左桂的手下,有個小頭目,叫做李自成。

    王嘉胤營門口站崗的,叫做張獻忠。

    至于后面那幾位,就不說了,說了也沒人知道,你只要明白,他們都是當時一等一的牛人,隨便一個擺出來,都能攪得天翻地覆。

    都投降了。

    除這些人之外,當時陜西、甘肅境內幾乎所有的農民軍,都投降了。

    他們投降的對象,就是那個一腦袋漿糊,啥也不懂,不會打仗的楊鶴。

    奇跡就這樣發生了,發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楊鶴不懂兵法,不熟軍事,但他有一樣別人沒有的武器——誠意。

    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楊先生很有誠意地尋找叛軍,很有誠意地進行談判,很有誠意地勸說投降,最后,他的誠意得到了回報。

    事實證明,農民軍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飽了撐的,只是因為吃不飽,現在既然朝廷肯原諒他們,給他們飯吃,自然愿意投降,畢竟造反這事,要經常出差,東跑西跑風險太大。

    而對于楊總督,他們也是很客氣的,很有點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約好地點,楊鶴打開城門,派出群眾代表,熱烈歡迎,眾多民軍頭目大部到場,在楊總督的率領下,前往關帝廟,在關老爺面前,宣誓投降(關老爺靠得住)。

    雖然此前雙方素未謀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時看過幾眼),但雙方都表現出了相當的熱情,特別是楊總督,獲得了民軍的一致推崇,他們趕走了楊鶴的轎夫,堅持一定要親自把他抬到總督府,并以此為榮。

    一時間,西北喜訊接連,朝廷奔走相告,楊鶴跟各民軍領袖的關系也相當好,逢年過節,還互相送禮,致以節日的問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楊鶴同志讀過很多書,干過許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從招撫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已經失敗了。

    因為有一個問題,他始終沒弄明白。

    正是這個問題,注定了他的悲慘結局。

    這個問題是,他們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為了活下去。

    怎樣才能活下去呢?

    有錢,有糧食。

    要說明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三段論:

    造反,是因為沒錢、沒糧食,投降,是因為有錢,有糧食。

    楊鶴有錢,有糧食嗎?

    沒有。

    所以停止投降,繼續造反。

    在招降之前,楊鶴曾經認為,只要民軍肯投降,事情就結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剛開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隊,就有三萬多人,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來當兵,就別扯了,連自己手下那點人的軍餉都解決不了,招來這些人,喝西北風?

    趕回家種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災荒,要能回家種地,誰還造反?

    對于這個悖論,崇禎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辦法。

    他先找了幾萬兩銀子,安排發放。然后又從自己的私房錢(內庫)

    里,拿出了十萬兩,交給楊鶴,讓他拿去花。

    應該說,這一招還是很有效果的,民軍們拿到錢,確實消停了相當長的時間。

    具體是多長呢?

    我前面說過了,半年。

    半年,把錢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該怎么著還怎么著,繼續反!

    為了活下去。  為了活下去。

    猛人出場崇禎四年(1631),領了半年工資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響應,而且這次陣勢更大,合計有三十多萬人。

    搞到這個地步,朝廷極為不滿,許多大臣紛紛上告。

    楊鶴很委屈,他本來就不是武將,之所以跑來辦這事,實在是被人弄來的,原來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認真,來了之后,都沒閑著,天天忙活這事,錢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辦法?

    崇禎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覺得你能辦事,才把你派過去,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馬就給你十幾萬兩銀子,連老子的私房錢都拿出來了,你把錢花完了,這幫人又反了,十萬兩都打了水飄,你干什么吃的?

    楊鶴委屈,就寫信給崇禎,說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撫,也是沒有辦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