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溫體仁下臺,最受益的人,應該是楊嗣昌。我查了一下,他崇禎十年(1637)三月當兵部尚書,溫體仁是六月走人的,按照溫先生的脾氣,像楊嗣昌這種牛人,不睬下去,是不大可能的。 溫體仁走了,楊嗣昌來了,不久之后,他就將進入內(nèi)閣,實踐自己天才的計劃。 按照楊嗣昌的計劃,要實現(xiàn)十面張網(wǎng),現(xiàn)在的人是不夠的,必須再增兵十二萬,要增兵,就得給錢,按楊嗣昌的算法,必須增加餉銀二百八十萬兩以上。 這個計劃極為冒險,因為這筆錢楊嗣昌是不出的,崇禎也是不出的,唯一的來源,只能是找老百姓要,具體說來,就是加租。 比如原先你一年交一百多斤糧食,全家還能豐衣足食,張獻忠、李自成打過來的時候,你可能會出門看熱鬧,然后回家吃飯。然后官府告訴你,加租,每年交兩百斤,結(jié)果全家只能吃糠,再打過來的時候,你就會出門,幫李自成叫聲好,讓他們往死里打,幫你出口氣。 再后來,官府告訴你,再加租,每年交四百斤,結(jié)果全家連糠都沒法吃,不用人家打上門,你就會打好包袱,出門去找闖王同志。 為了搞定西北民變,崇禎已經(jīng)加過幾次租了,如果再加,后果不堪設(shè)想。所以很多大臣堅決反對。 但是崇禎仍舊同意了,因為他相信,楊嗣昌的計劃,能夠挽救危局。 最后,楊嗣昌說,要實現(xiàn)這個計劃,我必須用一個人。 崇禎同意了。 楊嗣昌推舉的這個人,叫熊文燦。 熊文燦,貴州永寧衛(wèi)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歷任禮部主事、布政使、兩廣總督。 楊嗣昌之所以推舉熊文燦,只是因為一個誤會。 不久前,兩廣總督的熊文燦得知了這樣一個消息,崇禎的一名親信太監(jiān)來到廣東探訪,干啥不知道,雖說來意不明,但對這種特派員之類的人物,熊總督心里是有數(shù)的,轉(zhuǎn)成請過來吃飯。 既然是吃飯,就要喝酒,吃飽喝足,再送點禮,這位太監(jiān)也很上道,非常高興,一來二去,也就熟了。 既然是熟人,也就好說話了,雙方無話不談,從國內(nèi)形勢到國際風云,什么都說,但只有一件事,熊總督始終沒有套出來。 你到底來干什么的? 幾天后,這位太監(jiān)要走,熊總督?jīng)Q定再請他吃頓飯,最后套口風。 這頓飯吃得很滿意,雙方臨別,喝得也多,喝著喝著,就開始說起民變的事。 熊總督估計是喝多了,外加豪氣干云,當時拍著桌子大喝一聲: “諸臣誤國,如果我去,怎么會讓他們鬧到如此地步(令鼠輩至是哉)!” 他萬沒想到,有個人比他還激動。 太監(jiān)立即站了起來,他流露出多年臥底終于找到同志的表情,熱烈地握住了熊總督的手,說出了熊總督套了很多天,都沒有套出來的話: “我到這里來,就是來考察你的!回去我就稟報皇上,讓您去平亂,除了你,誰還能掃清流賊!(非公不足辦此賊)” 酒醒了。 熊總督到底是多年的老官僚,聽到這話,當時酒就醒了,腦筋急速運轉(zhuǎn)后,憑借二十余年的功底,立即提出了五難,四不可。 所謂五難,四不可,大致就是九個條件,也就是說,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熊總督才能勉為其難地上任。 大致說來,這就是一篇公文,就算讓專職秘書寫,也得寫個一天兩天,熊總督轉(zhuǎn)眼就能完工,實在用心良苦。 然而太監(jiān)也并非凡人,只用一句話,就打碎了熊總督的如意算盤: “你放心,這些我回去都會稟報皇帝,但如果皇帝都答應,你就別推辭了。” 就這樣,熊總督的一片報國之心穿越上千里路,來到了京城。 崇禎知道了,楊嗣昌也知道了,在那遙遠的南方,有一個叫熊文燦的忠義之士,愿意為國付出一切。 當然了,熊總督的那些條件,自然不在話下,關(guān)鍵時刻,有人肯上,就難能可貴了,怎么能夠吝惜條件呢? 所以在這關(guān)鍵時刻,楊嗣昌提出了熊文燦,而崇禎也欣然同意了,他們都相信,他能圓滿實現(xiàn)這個天才的計劃。 于是,遠在千里之外的熊總督接到了調(diào)令,他即將前往中原,接替無能的前任總督王家楨。 熊文燦原先的轄區(qū),是廣東、廣西兩個省,而他現(xiàn)在的轄區(qū),包括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五省,按說,他應該很高興,高興得一頭撞死。 兩廣總督,雖說管的都是不發(fā)達地區(qū),盜賊也多,但好歹圖個平安,也沒人來鬧,現(xiàn)在這五個省,動輒就是幾十萬人武裝大游行,且都是巨寇、猛寇,沒準哪天就被抓走,實在比較刺激。 但既然來了,再跟皇帝說,其實我是忽悠您的,那天是喝多了,估計也不行,想來想去,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后世有很多人,對熊先生相當不屑,說他沒有能力,沒有氣魄,但在我看來,熊總督并沒有那么不堪,他自幼讀書,當過地方官,也到過京城,還出過海(出使琉球),見過大世面,總體而言,他只有兩樣東西不會——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雖說熊文燦能力比較差,比較怕事,比較沒有打過仗,但他能夠升到兩廣總督,竟然是靠一項軍功。 這項軍功的具體內(nèi)容是,他搞定了一個許多人都無法搞定的人,此人的名字,叫鄭芝龍。 鄭芝龍,是福建一帶的著名海盜,有個著名的兒子——鄭成功。 熊總督招降鄭芝龍后,又用鄭芝龍干掉了其他海盜,成功搞定福建沿海,最終搞定自己,獲得提升。 但熊總督長年以來的表現(xiàn)有目共睹,騙得了上級,騙不了群眾,所以他去上任的時候,許多人都認定,熊總督是壯官一去不復返了。 崇禎十年(1637)十月,熊文燦正式來到湖廣上任,迎接他的,是下屬左良玉。 剛開始的時候,左良玉對熊總督還比較客氣(沒摸清底細),過了幾天,發(fā)現(xiàn)熊總督黔“熊”技窮,除了天天開會,啥本事都沒有,索性就消失了,沒辦法,像熊總督這種熊人,左總兵是看不上的。 熊總督也急了,他本不想來,來了,將領(lǐng)又不聽使喚,自己手下的兵力,加起來還不到一萬人,又要完成業(yè)績,無奈之下,只好使出老招數(shù)——招撫。 當時在他的轄區(qū)里,最大的兩股民軍,分別是張獻忠和劉國能。 其中張獻忠有九萬人,劉國能有五萬。 熊文燦決定招撫這兩個人。 雖然在朝廷混得還行,但論江湖經(jīng)驗,跟張獻忠、劉國能比,熊總督還是很傻很天真,他不知道這二位的投降史,也不了解黑道的規(guī)矩,更何況,他的兵還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要想招降,是很困難的。 但熊總督最頭疼的問題,還不是上面這些,他首先要解決的,是另一個問題——發(fā)通知。 因為張獻忠和劉國能從事特殊行業(yè),平時也沒住在村里,以熊總督的情報系統(tǒng),要找到這兩個人,似乎很難,情急之下,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熊總督派了幾百個人,以今日張貼醫(yī)治性病廣告之決心,在村頭鄉(xiāng)尾四處貼告示,以告知朝廷招安之誠意。 對此,左良玉嗤之以鼻,連楊嗣昌聽說后,也只能苦笑。 總之,在當時,熊總督在大家的眼里,大約是個笑話,笑完了,就該滾蛋了。 然而這個笑話,卻以一種無人可以預料的方式,繼續(xù)了下去。 過了不久,熊總督就得到消息,民軍的同志們找來了。 先找上門的是張獻忠,他表示,自己雖然兵強馬壯,但是很想投降,很想為國效力,但鑒于投降程序很麻煩,所以需要準備幾天。 這是鬼話。 類似這種話,張獻忠說的次數(shù),估計他自己都數(shù)不清,這也是張頭領(lǐng)看熊總督是生人,專程忽悠一把,要換了洪承疇、盧象升等一干熟人,拉出去就剁了。 但張獻忠派人上門,除了逗人玩,還有客觀原因。 自打崇禎九年圍剿風暴以來,經(jīng)濟形勢是一天不如一天,高迎祥垮臺了,眾多頭領(lǐng)環(huán)境都不好,隨時可能破產(chǎn)裁員,包括李自成在內(nèi)。 高迎祥死后,孫傳庭就放出了話,只要搞定了李自成,他就退休回家。 李自成在陜北對付洪承疇,已經(jīng)很吃力了,又來了這么個冤家,兩下夾攻,連吃敗仗,沒辦法,陜西沒法呆了,只好掉頭進了四川。 偏偏年景太差,又趕上楊嗣昌開始搞十面埋伏工程,只能接著往前跑,前有追兵,后有堵截,實在沒辦法,只能以掩耳盜鈴之勢窩在原地,動彈不得。 環(huán)境如此,張獻忠混得也差,留個后路是必要的,所以找到了熊總督,當然,投降是不會的,先談條件,過幾年實在不行了,再投降。 但他萬沒想到,過幾天,他就會乖乖投降。 因為幾天后,一個消息傳來,劉國能投降了。 劉國能,外號闖塌天,在當時的諸位頭領(lǐng)中,他大概能排到前五名,是個相當棘手的人物。 他得知熊總督招降的消息后,也找上門來,表示自己雖兵強馬壯,但是很想投降,鑒于投降程序很麻煩,需要準備幾天。 其實劉國能同志的臺詞,跟張獻忠的差不多,不同之處在于,他準備了幾天,就真的投降了。 崇禎十年(1637)十一月,劉國能率五六萬大軍,向僅有一萬人的熊文燦投降,服從改編。 招安小時候,我讀水滸傳的時候,曾經(jīng)相當厭惡宋江,覺得他替天行道,開始造反,很是英雄,最后卻又接受招安,去征討方臘,很是狗熊,同樣的一個人,怎么前后差別那么大呢? 后來我才明白,造反的宋江,和招安的宋江,始終是同一個人。 為什么要造反? 造反,就是為了招安。 當年的宋江,原本是給政府干活,而且還有職務,根據(jù)水滸的說法,日子過得很不錯,除了拿工資,還勾結(jié)黑社會(如晁蓋等人),吃點外快,還經(jīng)常結(jié)交江湖兄弟,給錢從不小氣(宋江:你當及時雨的名號是白給的?),只是一時手快,在被檢舉之前,干掉了自己的小妾,所以才被迫流落造反。 劉國能的情況比較類似,跟張獻忠不一樣,他原本是讀過書的,據(jù)說還有個秀才的功名,但后來不知一時沖動,還是懵懂無知,竟然造了反,好在運氣不錯,這么多年沒被干掉,還混得不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