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 第十四章 復仇-《明朝那些事兒》
第(2/3)頁
但隨著起義的擴大,元朝統治者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們的血管里復蘇過來,他們重新整編了部隊,戰斗力也直線上升,先后鎮壓了全國很多地方的起義。
只要跨上馬,我們仍然是偉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孫!
而在元朝陷入危急之時,也出現了一些具有豐富作戰經驗和軍事才能的將領。
其中最優秀的一個,叫做擴廓帖木爾。
他還有個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擴廓帖木爾這個名字太拗口了,我們就稱呼他為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將察罕帖木爾的外甥,也是他的養子,在察罕被殺后,他承擔起了守護元朝的使命,并成為了明朝的主要敵人。
這個名字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目標,元!】
朱元璋終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滅元,為自己的父母報仇,而他提出的口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
我們引用著名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局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巾軍原來的階級斗爭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戰爭。”
今天的蒙古族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人們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騎兵一同聯歡的。
事實上,他們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
是的,當時就是這樣。
【北伐開始】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這次北伐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公元十世紀初,石敬瑭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北邊險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此人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無恥,行為之卑劣,臉皮之厚度,后人難于匹敵。
他的這一行為使得從此中原王朝在與游牧民族的軍事斗爭中處于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于中原以步兵為主,而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割讓十六州以后,中原步兵們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對騎兵的沖擊。
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宋朝就毀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個大宋王朝的崩潰。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開始了他的北伐,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統一戰爭。
朱元璋此時又面臨新的選擇,該怎么進攻呢。
當時朱元璋已經占據了江浙和湖廣一帶,但元仍然占據著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要實現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作戰計劃。
朱元璋并沒有選擇直接進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認為要想徹底的擊敗元朝統治者,必須先攻取山東和河南,然后再圖大都。
這個策略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為此時的元朝實力還很強。
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朱元璋在出征前對他的士兵和將領們說了一句話,以鼓舞他們的士氣。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我們可以想象到,朱元璋應該是咬牙切齒說出這句話的。
北伐正式開始,主將是堪稱明帝國雙璧的徐達和常遇春,他們并未讓朱元璋失望。經過殘酷戰爭考驗的吳軍連續攻破元的防線,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山東。
這一過程實在是無甚可寫,因為元軍實在是不堪一擊。
在王保保的心中,并沒有把朱元璋和徐達當回事,在他看來,徐達軍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紀律松散,戰斗力差的農民起義軍沒有什么區別。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對付與他爭權的李思齊,而只是將防守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弟弟脫因帖木兒,這位脫因帖木兒倒也是一位不錯的將領,但和超一流的徐達常遇春相比,他還差得很遠。
徐達和常遇春用自己的軍事行動給他上了一堂軍事理論課,他在濟南還沒回過味來,就發現自己駐守的山東已經遍插吳軍的旗幟。
徐達常遇春一刻不停,從山東出發,分兵兩路,進攻河南,在這里,他們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頑強的抵抗。
駐守在這里的是元梁王阿魯溫,他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將領,危急時刻,他正確認識了形勢,集中了五萬軍隊,在洛水北岸布陣,等待敵軍到來。
應該說,他占據了一個很好的位置,這個有利地形帶給他兩個優勢,如果敵軍敢于強攻,他就會召集軍隊擊其半渡,打一個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戰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實證明,他還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個優勢,當然,不是前者。
當徐達軍到達洛水時,他們并沒有蒙古軍隊想象中的躊躇,而是在第一時間就發動了進攻,而組織進攻者正是永遠當先鋒的常遇春。
他帶領軍隊象飛一樣的度過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軍連部隊都還沒來得及組織起來,常遇春的鋼刀已經架在了他們的脖子上。于是,“敵大潰,追奔五十余里”。梁王阿魯溫做了俘虜。
此時王保保才意識到,自己面前對手的可怕。
但已經太晚了。
【明朝的建立】
就在徐達與常遇春出征山東,大破元軍時,一個新的王朝在應天宣布了它的誕生。
1368 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宣布繼皇帝位,定年號為洪武,國號為明!
當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勸朱元璋登基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應自然也是十分驚訝,然后連連推辭。
大臣們肯定不會甘休,于是磕頭的磕頭,尋死的尋死(當然只是說說),好像朱元璋不當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為了不讓大臣們難過,并挽救那些想尋死的大臣,只好勉為其難的登基了。
當然了,最后還要再說兩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們逼我之類的話。注意說這幾句話的時候臉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馬上要被拉去殺頭一樣難受。
歷史上的這套把戲大家應該也看慣了,封建社會歷來都是如此。但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發財,朱元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說是雙贏。
不管我們如何鄙視這套把戲,但王朝建立的事實及其對歷史深遠的影響的是存在的。
就在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將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延續二百七十六年,并將它的影響擴展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它的光輝,它的榮耀,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擁有的。
它的陰暗,它的丑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承受的。
1368 年正月初四,這個日子將永遠被歷史所銘記,在這一天,一個偉大的王朝建立了。
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寶座上,看著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
他沒有想到,這個位置會屬于自己,其實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飽飯,一個家,一個妻子,如果運氣好,能有一頭牛幫他耕地。
然而現實的殘酷逼迫他選擇了這一艱苦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沒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如果我當時能吃飽飯,能活下去,我還會走這條路嗎?
這些已經沒有意義了,放牛娃朱元璋,不,我們應該稱呼他為皇帝朱元璋了,他很明白:
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在這里,我們還要介紹一下韓林兒,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現在哪里呢?
他已經在江底沉了一年了。
1367 年,韓林兒坐船到應天,由朱元璋手下將領廖永忠迎接,結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沉了,事后廖永忠承認是自己干的。
但問題在于,他有沒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朱元璋留著韓林兒只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當他滅掉陳友諒和張士誠后,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
諸侯都沒了,要天子干什么?
朱元璋事后曾經表白過自己,說他本無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張,并且還公開指責他,說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這件事情,以你的功勞,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現在為了懲罰你,只封侯爵。
這真是奇談,以廖永忠的功勞,如何與徐達、李文忠等人相比,可封公爵?給你個侯爵,自己偷著樂吧。
無論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事情還未結束,朱元璋還有一個敵人,只有消滅了這個敵人,他才能成為真正的華夏之主!
在成功占據了山東和河南后,明軍向著最后的目標大都(今北京)前進,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統治的中心,只要占據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滅亡。
這無疑是極有吸引力的。
徐達和常遇春是幸運的,他們得到了這個可以名垂青史的任務。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達軍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標就在眼前!
大都作為元的中心,城防十分堅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軍隊和糧食,足以堅守一年以上,而更為嚴重的是,就在離大都不遠的太原,王保保統帥的十萬大軍正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勤王。
徐達和常遇春充分估計了困難,做好了應對多種情況的準備,于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圍大都。
然而讓他們吃驚的是,這里并沒有大軍駐守,也沒有元朝皇帝,這位仁兄聽到消息,七月二十八日就帶著老婆孩子跑了。
看來怕死的還真不少。
當徐達縱馬奔入齊化門時,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中原政權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地區終于收復了,從此它就像母親的手臂一樣保衛著自己的孩子,抵御著游牧民族的侵略。在它的庇佑下,明朝獲得了發展政治經濟的時間和環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延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盛唐之后,經歷長達四百年的戰亂,中原政權終于真正且完全掌握了這片大地的統治權,在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護下,農民勤勞耕作,商人來回奔波,先進的生產力不斷的向前發展。
這是不朽的歷史功績!
光榮屬于徐達、常遇春,更屬于朱元璋!
無論朱元璋所作所為是對還是錯,也無論后世對朱元璋如何評價,但屬于他的光榮無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勛無人可以否認!
朱元璋,歷史將證明你的偉大!
我們要說明一下,當時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歡貼睦爾,他的謚號是元惠宗,元順帝這個稱號,并不是元朝給他的,而是明朝對這位元朝亡國皇帝的一種調侃,朱元璋在這一點上頗有點幽默感,因為他放棄了堅固的大都,選擇了逃走,明朝認為他“順應天意”,所以稱呼他為元順帝。
元順帝推出了大都后,逃到了上都(今開平,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繼續做他的皇帝,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元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的時代結束。
元這個朝代滅亡了,但對于朱元璋和他的將軍們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
真正的對決,王保保!
在統治全國的元朝滅亡之后,蒙古貴族仍然企圖重新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當時的局勢對于朱元璋來說并不樂觀。
此時王保保率領十余萬軍隊,占據山西、甘肅。丞相納哈出帶領二十余萬軍隊守遼東。而云南還有十余萬元軍,甚至高麗(今朝鮮)也仍然聽從元的統治。
這就好比朱元璋睡覺時,幫邊站著一群拿著大刀和長棍的人,隨時準備給他一下。
在這種情況下,徐達和常遇春又開始了進攻,這次他們的目標,正是王保保。
此時的元軍終于痛定思痛,重新整合了軍隊,元順帝也認識到了王保保的實力,將所有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他。王保保終于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兵權,他將名正言順的帶領精銳元軍與統領明軍的明朝第一名將徐達決戰。
徐達、常遇春在攻下大都后,分兵兩路,常遇春南下保定,從北路進攻山西。
徐達的部隊進軍漳德,從南路進攻。他們預備在太原合擊王保保,將他一舉殲滅,由于第一先鋒常遇春成為了北路軍的統帥,徐達軍的前鋒由湯和擔任。這位朱元璋的老朋友十分想搶頭功,他在沒有得到徐達許可的情況下,自行突進,攻克了澤州,在他看來,取得山西指日可待!
事實證明,他們把王保保看得太簡單了。
王保保等待的正是這個時刻,他利用湯和孤軍深入的機會,連夜集合大軍在山西韓店偷襲湯和,湯和率領的明軍慘敗,死傷數千人。
徐達軍陷入困境,這是他與今后的老對手王保保的第一次交鋒。
此時,元順帝突然不順了,回到上都后,每天看到的都是草原和沙漠,還是大城市好,他有點后悔,自己為什么要逃出大都,韓店的勝利鼓舞了他,看來明軍并不可怕。于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出居庸關,收復大都!
王保保經過了周密的準備和計劃,帶領了十萬大軍,向大都攻擊。但在他的心中,卻有著兩種打算,如果徐達不去救援,他就趁機攻下大都,迎接元順帝歸位。如果徐達來援,他就以逸待勞,設下圈套,伏擊徐達。
這是一個萬無一失的計劃,無論徐達選擇哪條路,他都是勝利者。
可是徐達卻選擇了第三條路,一條讓他哭笑不得的路。
徐達在得到王保保進攻大都的消息后,冷靜的分析了局勢,他看透了王保保的打算,決心給他一個意料不到的驚喜。
你不是要攻打大都嗎,我就打你的太原!
徐達認為大都有大軍駐守,而且城防堅固,不足為慮。退一萬步說,即使丟了,再打回來就是了,賠得起。而王保保就不同了,他傾巢而出,太原成了空城,而明軍的主力離太原很近,王保保如果沒有了太原,就只能去關外放羊了。于是他連夜帶領騎兵直搗太原。
其實徐達的目標也不是太原,而是王保保,他相信王保保一定會回兵救援的。
果不其然,王保保得到這個消息,大為吃驚,立刻率領十萬騎兵回救太原,他回擊速度十分之快,在太原附近遭遇了徐達。
此時徐達的軍隊以騎兵為主,而步兵大隊還未趕到,士兵數量只有王保保的一半。
兩支騎兵部隊就這樣相遇了,這也是中原政權的騎兵與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第一次大規模的交鋒。
【怎樣戰勝騎兵】
自古以來,騎兵都是最具威力的兵種之一,在馬的幫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為了具有高度的突擊性和機動性的部隊,而不幸的是,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少數幾個王朝外,其軍事力量都是以步兵為主的。這就使得他們在面對騎兵時吃了大虧。
但騎兵并不是不可戰勝的,事實證明,古羅馬的重步兵是可以用長矛陣克制騎兵的,可是中國人向來沒有穿幾十公斤盔甲的習慣,而且當時并沒有中西交流制度。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辦法,他們不斷研究著以步兵制騎兵的方法,其中的成功者之一是諸葛亮。
在他統治下的蜀軍,是曹操軍團的噩夢。
他發明了若干武器來克制騎兵,首先是絆馬釘,這個玩意兒設計獨特,不管你怎么扔到地上,總有一面鐵釘朝上。打仗前就灑在騎兵即將沖擊的地帶,騎兵到來時,馬蹄就會被扎爛。其使用方法類似今天修自行車的小販在路上灑圖釘。當然,唯一的區別在于,馬被扎后,是不會有人幫你補的。
第二招是大車,諸葛亮的軍隊都配備有木車,當發現騎兵時,就將木車擋在步兵前面,用來阻擋騎兵沖擊,也算是木械化部隊了。
最狠的是第三招,也是諸葛亮最神奇的發明,連弩,這絕對是當年的機關槍,據史料記載,這種連弩是一擊十發,殺傷力極大,所以當年的魏軍騎兵很畏懼與蜀軍交鋒。
但這種方法操作性太強,而且不適合進攻,所以使用的范圍并不大。
到了宋朝,在與西夏和遼的戰斗中,由于步兵長期打不過騎兵,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不知是哪位天才一拍腦袋,想出了以幾千名步兵組成大方陣,還取了個學名,所謂“以步制騎”。
上陣交鋒,其結果是,打也打不了,跑也跑不掉。直到天才將領岳飛出現并組建了專業騎兵岳家軍后,中原政權才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抵御住了金國騎兵的攻擊。
到了元朝,以騎兵起家的蒙古軍把騎兵戰術發展到了極致,并依仗這一戰術橫掃天下。他們驕傲的認為,只要自己有馬,就不用擔心自己的統治被推翻。
然而就在蒙古騎兵威風凜凜的在官道上呼嘯而過,兩邊的南人百姓只能俯首躲避時,那些低垂下的頭所思考的并不只是往哪里躲避,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堅信,一定有辦法打敗這些騎兵,一定有辦法的。
其實方法很簡單,只是實行起來很困難。
【沖擊!騎兵對騎兵】
綜觀歷史上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有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而此時的明朝也是一樣,徐達和常遇春都是非常厲害的騎兵將領。他們對騎兵調配自如,選擇突破方向準確,對騎兵的使用已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
在被元朝統治的九十余年里,中原的人們不斷向他們的敵人——蒙古騎兵學習著使用騎兵以及戰勝騎兵的戰術。
在漫長的積累和等待后,拿起武器反抗的人們終于走到幕前,和他們的騎兵老師蒙古軍隊決戰。而徐達和常遇春正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代表。
現在,他們正面對著蒙古軍隊最勇猛的將領王保保。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一日,徐達率領明軍騎兵抵達太原城下,與回師救援的王保保軍對峙于太原城外。但由于兵力不如王保保,徐達始終沒有發動進攻,王保保不知對方葫蘆里賣的什么藥,自己及時趕到,徐達跑來偷襲太原的目的沒有得逞,但他居然不打也不撤,實在無法理解,于是他一時間也不敢動彈。
十二月四日,常遇春經過三天的觀察和思考,對徐達說出了自己的意見:“我軍步兵未到達,如果只以現在這些騎兵與敵人對攻,只會增加自己的傷亡,不如選擇深夜偷襲敵營。”(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志)
這個意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常遇春實在是一代名將,眼光獨到,判斷準確。似乎是天助徐達,就在這個時候,太原守將豁鼻馬派使者投降,并表示愿意充當內應(這應該算是個蒙奸)。
一切都預備好了,馬已喂好,刀已磨亮,只等晚上動手了。
當天晚上,王保保沒有睡覺(算他運氣好),這個愛學習的人,此刻正坐于軍營之中秉燭夜讀兵書,突然聽見外面喊聲大作,他心知不妙,當機立斷,毅然決定逃跑,逃跑時頗為狼狽,光著一只腳跑出大營,匆忙騎上一匹馬,就飛奔出營。
您問那十萬大軍怎么辦?連我的鞋都不要了,還要軍隊干什么?可見名將就是名將,懂得權衡利弊,畢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