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呼羅珊國-《盛唐崛起》
第(2/3)頁
判佐,就是判官的副手,如果按照后世的官僚體系來對比,相當于一個副主任科員的待遇,在唐代,書從七品下的低階官吏。李林甫好歹是李唐宗室子弟,卻只能做一個判佐。哪怕洛州是上上州,其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判佐……更何況,洛州治下,多豪強望族,王公勛貴。一個小小的判佐,在這里又算得是什么官職呢?
李林甫道:“大兄休要臊我,我哪有大志向?”
“英雄不問出身,更何況哥奴乃皇室貴胄,起點本就高過他人。
休小看了這判佐的差事,要知道當年狄公明經科登第,也不過是做了一個汴州判佐,比之哥奴的起點還要低一些。可最后呢?狄公名滿天下,更位極人臣,乃朝廷棟梁。
哥奴你為人聰慧,依我看,將來一定能有大成就。”
李林甫眼睛不禁一亮,看楊守文的目光,頓時多了些感激之色。
別看李林甫是宗室子弟,可實際上,落魄的很!
如果不是他舅父喜愛他,根本沒有人會管他的前程。
也正是這樣子,過去三年里李林甫很不得意,一直到去年底,情況才算是有了好轉。
青園,如今被許多人在暗地里稱之為‘東宮外圍’。
表面上看,青園是被一群紈绔子弟經營起來的游樂場所。但如果沒有人在背后支持,他最多也就是一個銷金窟,絕達不到而今的這種地位。青園有兩個自大的特點,一個是貴,另一個就是好。
消費貴,若無豐厚身家,休想來此消費。
物有所值,這里的一草一木,乃至于每一個游戲,都會做到最好。
日進斗金,怕是無法形容青園的收益。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勢力支持,紈绔子弟如何能夠撐得起來?
加之經營青園的人,大都和東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這也讓不少人認為,這青園其實就是東宮對外的一個窗口。
李林甫之前,一直是郁郁不得志。直到去年底,他才被李重潤點名,被召入了青園的圈子之中。別看他只是個判佐,可事實上在洛州府衙里,卻有著非凡的影響力。
乃至于他的上官,有時候也要討好他,希望從他口中,獲得一些內幕消息。
李林甫一開始還不明白,自己如何就成了青園一份子?
后來是韋鐬私下里告訴他,李重潤之所以點他的名,是李裹兒的推薦。
而李裹兒之所以推薦,也是因為當初李林甫是楊守文的小兄弟,故而給予了照顧。
這也是李林甫為什么稱呼楊守文‘大哥’的原因。
他心里其實很清楚,自己而今能夠混入青園,是怎樣的緣由。
不入青園,不知青園背后勢力的強大。
許多在外人看來,根本是無法解決的事情,可是到了青園,卻能夠迎刃而解……
沒辦法,誰讓這青園背靠東宮,其成員更是一群勛貴子弟!
而今,他聽了楊守文的話,心里不由得一動。
有一朵小火苗,開始在他心底出現。
狄公可以憑判佐而出將入相,成為朝廷的頂梁柱。我李林甫為何就不能在判佐的位子上,做一番事業出來?我雖不似如狄公那般,明經出身,可我卻是宗室子弟!
在唐代,明經科是科舉的一科,但卻遠不如進士科。
其主考的內容,大體上就是先貼文,而后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所為貼文,又叫做貼經,主要是靠對經文的記憶程度,類似于默寫和填空題。
這樣的考試內容,對于進士科的考生而言,當然是不足一提。也正因為這樣,明經科出身的官員,大體上地位都不算太高。狄仁杰明經科出身,卻能夠出將入相。而李林甫,乃宗室子弟,不管是在出身還是人脈上,可都不是狄仁杰當初能比擬。
他做得出將入相,我也可以做到!
想到這里,李林甫聲音有些顫抖道:“楊大哥今日教誨,哥奴定不敢忘懷。”
說起來,以能力來說,李林甫不差。
他或許比不得盛唐前期的那些名相,但是在中后期,絕對可稱之為翹楚。
看看在他之前,都是那些人做宰相吧!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不管哪一個拎出來,都是聲名顯赫。而李林甫為宰相時,同樣政績斐然。至少,他活著的時候,安豬安祿山在他面前戰戰兢兢,不敢存半點小心思……可李林甫死后不久,安豬造反,旋即引發安史之亂,令大唐盛世戛然而止,并由此開始走向了衰落。
楊守文覺得,以這一點來看,李林甫在盛唐后期,絕對是一個定海神針的存在,更不是那個徒有虛名的唐玄宗可以比擬。
聽了李林甫的話,楊守文微笑著朝他點點頭,便把目光落在了吉達和米娜的身上。
水,已經燒開,楊守文卻并不記憶沖泡。
他把茶葉投入茶壺之中,待水溫稍稍降低一些后,才開始了一整套的茶藝表演。
“大兄,你我在洛陽重逢,本應先痛飲三杯。
只是我現在,身上還帶著一些麻煩,雖見過圣人,但一日沒有結果,便一日不好放松。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