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大元王朝的逐漸強大,離不開漢人大臣,忽必烈很清楚這一點,當年的蒙古王朝,依照蒙古部落的管理方式,沒有官員的俸祿,沒有中書省,甚至沒有基本的朝廷禮儀,一切都是處于混亂無序之狀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毫無秩序和禮儀,誰的力量大,誰就能夠掌控一切,忽必烈深知這樣的狀態,無法駕馭天下,故而及時做出了改變。” “可惜忽必烈骨子里還是不相信漢人大臣的,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自身強悍起來了,就開始懷疑身邊的漢人大臣,一味的信任蒙古人和色目人,此舉豈不是自毀基腳。” “不過這一切,朕認為都不是最為重要的,忽必烈最大的失誤,就是懈怠了民生。” “或許朕不能夠由此來怪罪忽必烈,忽必烈自小就四處征伐,驍勇無比,且崇信武力,對民生事宜接觸甚少,之后關注農耕,亦是在身邊漢人大臣的提醒之下,未能從內心重視民生,也不屑于操心民生事宜,這才是他最大的失誤。” “時至今日,朕要實話實說,忽必烈若是信任身邊的漢人大臣,相信這世上每一個人都有缺陷,用人所長,且關注民生,朕根本就沒有機會,只能夠臣服大元王朝,可惜忽必烈不是如此之人,他所崇信的武力征服,只能夠維持一時,不可能長久。” “朕重視民生,大明王朝重視民生,毫不客氣的說,大明王朝的強悍,就是依靠重視民生才獲取的,若是失去了這一點,大明王朝將難以為繼。” 。。。 張文謙看著吳邵剛,忘記了點頭,在皇上身邊這么長時間,第一次聽見皇上說如此之多的話語,這些話語是對忽必烈的評價,又未嘗不是皇上對自身的評價,看看開封四川等地的富庶,看看百姓的平靜祥和,比較曾經的大宋百姓,亦或是現如今的大元王朝統領之下的百姓,差別瞬間體現出來。 皇上曾經說過,任何強悍的軍士,都是來自于百姓中間,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軍士又怎么可能去拼命,若是這些軍士時時刻刻想著護衛家人,護衛自家的財富,時時刻刻想著護衛家人平靜的生活,不允許他人前來騷擾,這樣的軍士怎么可能在戰場上害怕,就算是有些時候害怕了,想到了身后的家人,他們亦是會拼命的。 這大概就是明軍異常強悍的原因,真正的內在的原因。 張文謙內心剩下的就是欽佩,就是敬仰,這一次跟隨皇上出征,他是真正的見識到了皇上的睿智果斷,明軍在皇上的統領之下,這天下誰能敵,就算是忽必烈也不是對手。 明軍之驍勇,大明王朝的崛起,絕不是偶然,這里面有著太多的必然。 吳邵剛的眼神,看向了沂水縣城的方向,一場可以預料的慘烈廝殺,若干天之后就要開始,全殲忽必烈麾下蒙古鐵騎的戰斗號角,已經吹響,這場戰斗若是順利,則大元王朝將在此番戰斗之中,轟然倒下,忽必烈就算是想著離開大都和燕京,回到漠北草原去,都沒有機會了。(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