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各取所需-《帝國爭霸》
第(3/3)頁
“行,我現在就去安排。”
在侯晨晟轉身朝門口走去的時候,丁鎮南暗示了劉尊山,讓他在送走侯晨晟之后返回司令部。
由空運支持陸戰隊發起突擊,關鍵就是“運-15a”。
在“運-15a”之前,帝國空軍采用“三段式”空運戰術。首先是由戰略運輸機,也就是載重量高達150噸的“運-10a”把裝備物資送到距離前線最近的大型機場。接下來由大型運輸機,即載重量為60噸的“運-11”把裝備物資運送到距離前線更近,而且無法讓戰略運輸機起降的前沿機場。最后才由戰術運輸機,載重量為30噸的“運-9”把裝備物資送往由作戰部隊控制的野戰機場。
采用“三段式”接力運送戰術的關鍵原因,并不是運力不夠,而是戰略運輸機與大型運輸機對起降場地的要求很高,比如跑道必須足夠長,還需要進行鋪裝,而野戰機場顯然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結果就是,不但運輸效率非常的低下,還無法直接把坦克等主戰裝備直接送到作戰部隊手里。
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帝國空軍投資研制了“運-15a”大型戰略運輸機。
從這個名字就能夠看出,“運-15a”是介于“運-10a”與“運-11”之間的,能執行戰略投送任務的大型運輸機。
這里的“戰略”指的并不是載重量與航程,而是運載大型貨物的能力。
在“運-15a”之前,也就只有“運-10a”能運送陸軍的所有主戰裝備,包括大尺寸異型作戰平臺。至于載重量,反到不是硬指標,畢竟最重的主戰坦克也不到60噸。航程就更加不是事了,帝國空軍有幾百架大型加油機,就算運輸機的航程稍微短一點,也能夠通過空中加油彌補。
因為運輸機的服役時間達到了數十年,所以在設計階段,必須把今后有可能出現的主戰裝備考慮進去。
“運-15a”的貨艙尺寸,準確說是高度與寬度超過了“運-10a”。
此外,其運載能力達到了75噸,在對貨艙地板進行適當的加強之后,能運載3個各重27噸的貨盤。
這個運載能力,足以運送帝國陸軍所有的主戰裝備!
不過,這還不是“運-15a”最突出的能力。
跟過去所有戰略運輸機與大型運輸機相比,“運-15a”最突出的地方,其實是戰術運輸機級別的場地適應能力。
在設計的時候,帝國空軍就明確要求,“運-15a”必須具備在任何一座能讓“運-9”正常起降的野戰機場進行起降作業,還不得降低載重量等指標。雖然在設計當中,帝國空軍降低了要求,比如在無鋪裝跑道的野戰機場上降落的時候,載重量只需要達到60噸,但是對適應能力的要求始終都沒有降低,甚至有部分提高,比如得在無準備的情況下,在野外開闊場地起降。
帝國空軍提出這么高的要求,就只有一個目的。
讓“運-15a”取代所有的運輸機,從而把之前的“三段式”空運改成“一站到達”,提高空運的效率。
當然,這個設想其實有點想當然。
只是,沒人能否認,“運-15a”是一種劃時代的新式運輸機,其出現必然會改變軍事空運的面貌。
也就是因為性能太先進,“運-15a”的量產時間是一再推延。
如果不是大戰爆發,恐怕還要等幾年,才能通過帝國空軍的驗收測試。
道理也很簡單,帝國空軍有上千架運輸機可用,而且機隊的平均年齡還不到15年,很多運輸機是在前幾年生產的,因此就算“運-15a”性能先進,也會因為缺乏緊迫性而難以獲得批量生產的撥款。
要說的話,“運-15a”的設計工作早在新歷148年就已結束,帝國空軍還跟設計單位簽了責任認定書,承認除了少數幾個小問題之外,“運-15a”已經達到量產標準,隨時能進行小批量試生產。
所謂的幾個小問題,其實是子虛烏有,或者說是為大規模量產設下的門檻。
當然,大戰改變了一切。
準確的說,在波沙灣戰爭爆發后,帝國空軍就跟廠商簽訂了量產合同,并且撥款讓廠商為量產做準備。
主要工作,也就是建設更多的生產線,并且招募與培訓工人。
正是如此,8月底,在大戰已經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運-15a”正式投產,而且在短短的1個月之后,準確說還沒有1個月,在9月中旬就達到了最高效率,3條生產線的月產量達到了90架。
當然,這是不折不扣的“戰時速度”。
等到新增的3條生產線投產,“運-15a”的月產量將達到180架!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