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各取所需-《帝國爭霸》
第(2/3)頁
在此之前,帝國空軍的戰斗機聯隊一直有“輕重”之分,也就是常說的輕型戰斗機聯隊與重型戰斗機聯隊。采用這種編制體系的根本原因,就是同一時期裝備的輕型戰斗機與重型戰斗機幾乎沒有共同點,不存在共用保障物資與設備的可能,而且地勤人員也要掌握兩套不同的保障體系。
受此影響,帝國空軍還在一段時期內大力發展以輕型戰斗機為主的前線航空兵。
可見,把兩種幾乎完全不同的戰斗機編在一起,不但無法減輕后勤保障的負擔,還會產生巨大的麻煩。
即便需要混編,也是按機型組建大隊,從而讓后勤保障分開進行。
也就是“戰-10”與“戰-11”的出現,讓戰斗機混編成為了可能。
當然,實戰也證明,在不對后勤保障做出太大調整的情況下,按作戰需要將輕型戰斗機與重型戰斗機編在一起,確實能夠大幅度提高作戰效率,讓兩種不同的作戰平臺發揮出最大價值。
只是,在實戰當中,以航空聯隊為基礎的編制體系,也反映出了很多問題。
最突出的,也就是作戰使用較為單一,缺少戰術靈活性,在遇到復雜任務需求的時候需要安排更多的作戰部隊。
這個問題,在大陸戰場上表現得非常突出。
在很多方向上,原本只需要投入1個聯隊的百余架作戰飛機,結果因為編制的限制,得安排2個聯隊,甚至是3個聯隊。
其實,也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帝國空軍才以航空聯隊為基礎組建了航空隊。
通常而言,在1支航空隊里,會根據作戰需求,編入數量不等的任務分隊,并且在任務分隊下面設置大隊。雖然大部分時候,1支分隊就只有2個大隊,甚至是1個大隊,但是一般不會對任務分隊的數量做嚴格限制,因此在編制規模與具體編成上,航空隊其實是非常的靈活。
關鍵還有,這種“靈活”可以根據部署地點與任務性質進行調整。
比如1支航空隊在波沙灣作戰的時候,配備500架作戰飛機,有400架攻擊機,而在轉移到西北戰區,參與大陸戰場方向上的戰斗時,作戰飛機的數量增加到了1000架,攻擊機的數量卻減少到200架。
做這樣的調整,也就只是對任務分隊進行重新編組。
當然,在這一套編制體系內,核心不再是作戰飛機,而是以指揮機構為首的地面保障與支援體系。
此外,在任何一支航空隊里,都有一支獨立的保障隊伍。
該隊伍的任務,不是為作戰飛機提供服務,而是為人員提供服務,比如提前去部署基地搭建基礎設施,并且在任務期間為其他人員提供生活方面的保障,甚至還要承擔起航空隊的安全保衛工作。
顯然,航空隊這種編制體系是建立在后勤保障之上。
說得形象一點,就是后勤保障能力有多強,航空隊的戰斗力就有多強。
要說的話,以后勤為本也正是現代戰爭的特色。
其實,航空隊這種靈活的編制體系跟“遠征混成聯隊”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就是規模更大。
帝國空軍當初組建“遠征混成聯隊”,就是在探索新的作戰體系。
雖然在“遠征混成聯隊”里面編入了戰略轟炸機,而在航空隊,依然以戰術飛機與支援飛機為主,暫時沒有編入戰略轟炸機,但是就整個體系而言,把戰略轟炸機編入航空隊并無難度可言。
此前,帝國空軍不過是欠缺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的理由。
在大陸戰場上,戰略轟炸主要針對戰線后方1000千米到1500千米之間的高價值軍事目標,而且轟炸機主要使用巡航導彈,不存在需要突破敵方防空網的需求,一般都是臨時安排該方向的戰斗機為轟炸機提供掩護,也就沒有必要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畢竟這會大幅度的提高后勤保障的難度。
只是,到了南方次大陸,情況就不一樣了。
針對梵羅國進行的戰略轟炸,特別是戰爭初期,針對的大多是淺縱深目標,尤其是高價值的軍事目標。
關鍵還有,空軍的巡航導彈一直都不夠用,因此在對付淺縱深目標的時候,主要使用的是短程空對地導彈,或者是精確制導炸彈,轟炸機得在較近的距離上投彈,也就需要提供更加嚴密的保護。
當然,具體來說就是提高協同作戰的效率。
比如,在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的時候,不但需要安排戰斗機護航,還得派電子攻擊機壓制敵人的警戒雷達,甚至要出動防空壓制戰斗機對付敵人的防空系統,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轟炸機的戰損率。
如果頻繁的動用轟炸機執行淺縱深打擊任務,就有必要把轟炸機編入航空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