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頑強奮戰-《帝國爭霸》
第(2/3)頁
受此影響,al-100a在使用普通炮彈、棗核彈、底排增程彈與火箭增程彈時所對應的最遠射程分別為:17千米、21千米、25千米與29千米,均明顯低于采用同等長度身管的榴彈炮。
當然,更加比不上采用54倍徑身管的新式榴彈炮。
關鍵還有,帝國陸軍裝備的身管火炮,跟西陸集團的比,有效射程本身就偏短。
也就是說,與敵方炮兵對抗,al-100a會因為射程不夠處于下風,至少無法在炮戰當中占到便宜。
要命的是,al-100a還是戰術機動能力幾乎為零的牽引火炮。
雖然在設計的時候,帝國陸軍要求al-100a具備有限的戰術機動能力,比如配備獨立的行走單元,能在作戰的時候自行轉移陣地,降低對牽引設備,以及人員的要求,但是為了達到減重的目的,帝國陸軍最后放棄了這個要求,只是提出配備一臺小型發動機,用來驅動彈藥裝填機。
在完成部署后,al-100a就只能依靠人員,或者是輕型車輛牽引機動。
顯然,這跟不上現代戰爭的節奏。
哪怕在理想狀態下,al-100a從部署狀態轉為行動狀態,6名炮手都要忙碌10分鐘,而且需要用車輛牽引。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測試,就算是在平原上,把1門處于部署狀態的al-100l轉移到500米之外的備用陣地,至少都需要20分鐘。如果是在地形崎嶇的山區,至少需要30分鐘,還得有車輛可用。
可見,要想把al-100a當成野戰火炮使用,至少得為其配備牽引車輛。
一般的軍用吉普車就行,5噸級的越野車就最好不過了。
正是如此,在列裝al-100a之后,帝國陸軍就發現,必須為裝備al-100a的炮兵部隊提供牽引車。
可問題是,這么做,就讓al-100a的“輕型”優勢變得毫無意義。
說得直接一點,在需要用到al-100a的戰場上,輕型榴彈炮幾乎沒有生存能力可言,而在al-100a能生存下來的戰場上,又無其用武之地。要知道,跟常規的榴彈炮相比,al-100a的射程實在是短得可憐。至于說提供牽引車輛,甚至裝到卡車上,又會喪失由通用直升機吊運的輕便優勢。
要說的話,就是發現了這些問題,帝國陸軍對al-100a的態度才不冷不熱,一直沒有大批量采購。
不說別的,在大陸戰場那邊,幾支主力部隊就很少安排al-100a參戰,大部分時候是在后方培訓炮手。
所幸的是,在代奧格爾這邊,al-100a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
雖然梵羅陸軍擁有數千門大口徑火炮,僅自行榴彈炮就有2000多門,而且全是從西方列強進口,比如紐蘭共和國的m109系列,但是其主力炮兵部隊,全都部署在西北,編在中央軍之下。
其他作戰部隊,有很多還在使用第二次全球大戰時期的火炮。
這些“古董炮”就算還能用,也絕對不是al-100a等新式火炮的對手,只是射程差距就沒法彌補。
當然,送往前線的,不止是16門al-100a。
另外一個炮兵連裝備的是120毫米重型迫擊炮。
要說的話,重型迫擊炮才是輕裝步兵部隊最主要的壓制武器。
此外,pj-120還是帝國陸軍最后一種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投產,還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武器。
只是,現役的pj-120f與大戰中的型號幾乎沒有相同的地方。
嚴格說來,pj-120f其實是重新設計的成果,只是因為pj-120的基礎設計太過優秀,沒有改動的必要,幾乎完全保留了下來,所以在重新設計之后,才沿用了原來的編號,并沒有另起爐灶。
關鍵還有,pj-120f兼容所有同口徑的迫擊炮彈。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規劃,pj-120f至少都還要服役30年。等到配備了導引頭的精確制導炮彈誕生,說不定還能服役半個世紀。可以說,pj-120非常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服役時間最長的火力壓制武器。
其實,在很多時候,前線官兵首選的壓制武器,就是迫擊炮。
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初速低得多,能夠把彈殼做得更薄一些,所以迫擊炮彈能在不增加彈重的情況下,獲得遠超同口徑榴彈的裝藥量,在對付人員等非防護目標的時候擁有遠遠超過同口徑榴彈的殺傷力。
正是如此,120毫米迫擊炮彈的威力就跟150毫米榴彈相當。
關鍵還有,120毫米迫擊炮彈也就20多千克,不到150毫米榴彈的三分之一,因此在運輸能力相當的情況下,運送的迫擊炮彈是榴彈的三倍以上,也就相當于讓火力打擊的持續時間提高了三倍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