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無可救藥-《帝國爭霸》
第(2/3)頁
正是如此,m1a1的產量一直都不高。
有趣的是,梵羅當局沒有想過增強工業實力來提高主戰坦克的國產化比例,反到想出了另外一個辦法。
引進一種更加容易生產,技術要求更低的主戰坦克。
結果就是,梵羅陸軍在引進m1a1的同時還從西駱沙購買了t-72,并且在本土進行組裝生產。
此外,還是簡化的“猴版”。
就杰克遜所知,西駱沙出口給梵羅國的t-72沒有采用復合裝甲,只是在幾層裝甲鋼板之間填塞了厚度不等的石英玻璃。梵羅國自行生產的那些t-72,因為工藝不達標,甚至用石英砂取代了石英玻璃。
雖然在外觀上,梵羅國的這些t-72跟西駱沙的t-72沒什么區別,但是實際的防護性能卻是天差地別。
按照梵羅陸軍做的測試,梵羅自產t-72的防護性能還比不上m60的早期型號、
即便是從西駱沙進口的那些t-72,也只是比m60稍微好點,遠遠比不上m1a1這類第三代主戰坦克。
要命的是,就算是這樣,t-72的自產率都還沒有達到100%。包括發動機在內,很多關鍵零部件都得從西駱沙進口。即便是梵羅當局宣布實現國產的坦克炮,可用壽命也只有進口坦克炮的一半,而且技術含量最高的穿甲彈是完全依賴進口,梵羅國根本就沒有生產高強度鎢合金的能力。
跟m1a1相比,t-72也只是更加便宜,因此能夠在和平時期以維護保障的名義大量進口無法生產的零部件,確保生產工作在戰時不會受到影響,至少能保證在取得技術突破之前讓生產繼續下去。
其實,梵羅國就是這么做的!
按梵羅當局提供的資料,只是發動機,就儲存了上萬臺,不過大多是進行了翻新處理的舊貨。雖然這些發動機的可用壽命都所剩無幾,短的才幾百小時,長的就上千小時,但是以戰時消耗速度,問題還不大。
存在問題的不止是主戰坦克,而是幾乎所有的主戰裝備。
說得難聽一點,在大戰爆發之前,就連制式槍彈都需要進口!
這些問題,能在大戰期間解決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別說紐蘭當局無心幫助梵羅國解決國防工業遇到的問題,就算有,也未必能夠產生明顯效果。
原因也很簡單,梵羅國的國防工業存在的問題,并不是依靠外來援助就能解決。
在根本上,其實是人的問題。
不說別的,在過去十幾年里,紐蘭共和國每年都要為梵羅國培養數萬高級人才,其中不乏才華橫溢的工程師與全球聞名的科學家,可是這些培養出來的人才,僅有不到百分之一在學成之后回國,剩下的大部分留在紐蘭共和國,也有一些去了西大陸,甚至有少數輾轉去了梁夏帝國。
也就是說,被梵羅當局寄予厚望的留學生,就沒有幾個回國效力。
其中關鍵,并不是這些梵羅國的留學生不愛國,而是在回國之后,未必能夠獲得展現自身才華的機會。
這只是人才的問題。
與人有關的問題在梵羅國可以說層出不窮。
要往根本上講,這其實就是存在了幾千年,始終沒有解決的歷史問題。
說得難聽一點,在10億梵羅人當中,占比還不到1%的貴族階層關心的僅僅是自己,最多只是所在家族的利益,而超過99%的平民與賤民,就算是胸懷大志,也未必能夠通過拼搏改變命運。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平民,以及幾乎所有的賤民,早就習慣了逆來順受,而不是奮起反抗。
這種界線分明的階層觀,別說是社會,即便在軍隊里面都很常見。
比如,在梵羅海軍當中,幾乎所有軍官都來自貴族階層,而且幾乎所有的貴族軍官都有幾個隨從。這些只為軍官服務的隨從,對海軍的戰斗力沒有半點貢獻,卻往往要占用極為寶貴的名額。在一艘有300名官兵的戰艦上,往往有30到60名占用了士兵名額,卻不參與作戰行動的軍官隨從。
當然,在社會當中,這種階級隔閡更明顯。
正是如此,很多平民留學生在學成后,不愿意回國發展。至于貴族留學生,更加沒理由回國發展。
僅就國防工業而言,最為嚴重的問題,其實就是向后方轉移。
前面已經提到,梵羅國的中心是西北地區,包括當今總理迪迦拉在內,絕大部分權貴的根基都在西北地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