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夏原吉不敢奢求大明萬年,自古以來從未有之,但大明三百年國運還是有希望,可若是人口問題不解決,那三百年國運便不可能,甚至兩百年之后就會因為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過少,在天災連連之下發生重大危機。 朱允炆凝眸,走出武英殿,看著蔚藍的天空。 后面六百年,出現過的饑荒依舊很多,哪怕是在赤色旗幟飄揚的時期,一樣有過三年自然災害。那時候,死了很多很多人。 可在往后幾十年,各種天災人禍雖有,可不見一次大的饑荒,不見有糧食危機。究其根本,有一個極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雜交水稻的出現,其中有一位姓袁的圣人。 華夏人,華夏自己養。 只是,朱允炆不知道一百年、兩百年后國子監能不能找到雜交水稻的秘密并形成產業。人口多是強大的證明,但同時對小農經濟為主的大明,也是一種負擔。 追想二百年之后,朱允炆苦澀地搖了搖頭:「二百年后,如此遙遠的事,朕看就莫要考慮了,后世子孫各有各自的使命,也有各自的智慧。依朕看,人口增加不了那么快,因為會有一批批的人口除 籍而去。」 夏原吉震驚地看著朱允炆,問道:「皇上的意思,是本土之外移民?」 朱允炆微微點頭,肅然道:「時代在改變,有些地方,大明不先下手占領,便會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這種情況,朕不想看到。」 夏原吉深深看著朱允炆,最終點了點頭。 環球大航海發現了許多未知的領土,也見過無數蠻荒之地,南美,北美,北面之北極寒之地,還有中美洲、太平洋等地一連串的島嶼…… 夏原吉發現自己有些杞人憂天了,大明本土人口每年增加那么多,向外流出個兩三萬根本不算事,但這兩三萬人口,卻可以為大明開疆拓土,留下基業。 這也意味著,未來大明百年的人口遷移會呈現出兩種現象,一種是本土之內稠密府縣人口外遷至人口稀少之地,一種是本土對外,人口出海,留居其他島嶼或土地之上。 北美洲只給了燕王一半,北面還是有無數人可以去,南美洲土地也不是不能種田,非洲尼羅河附近也有良田,馬穆魯克神馬的,一聽就不擅長耕地,大明可以派人去種田…… 樹挪死,人挪活。 這多簡單的道理,自己實在沒必要操心。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