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朱允炆擺了擺手,正色道:「縱觀其他朝代,王朝興衰與帝王能力息息相關。帝王清明有為,重要賢臣,遠離小人,不敢說盛世,但也算得上國泰民安。可若帝王昏庸無道,大興土木,不顧百姓生死,不理民間疾苦,則民不聊生,社稷危矣。」 「朕左思右想之下,為保后來者為政有力,決定設東宮移殿三步。這第一步,東宮監國,以民政國事為準。皇帝當在太子成年之后至而立之年,給其三至十年監國理政之權。東宮監國期間,不得過問任何軍政,不得結交任何宮廷看守,不得結交任何勛貴武將。」 「內閣、六部輔佐東宮監國,察其能力,考其本性。若監國期間毫無治國理政之能力,更無明辨是非決斷之力,不分忠女干好惡、不別黑白,看不到曲直根本。當奏稟于上,更換太子。日后大明遴選繼承人,嫡長子為第一繼承人,但絕不是唯一繼承人。無能者,不得為君。」 楊士奇、徐輝祖等人驚愕地看著朱允炆,這些話有些過于駭人。 千余年來的嫡長子繼承制,被朱允炆給硬生生地踢得搖搖晃晃。雖然朱允炆依舊支持嫡長子繼承制,但卻將其唯一性給否決了。 這意味著,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等等,都可以在大皇子還活著的時候有資格當皇帝。這一點很可能會造成皇子之爭。 但仔細想想這種可能性又不太大,因為太子監國的時候,皇帝還在,有皇帝控制局勢,誰上誰下,皇帝依舊說了算,哪個皇子想爭,想斗,也未必能爭斗得動。何況大皇子成年的時候,其他皇子還不一定成年呢,人都沒長大,還怎么和大皇子爭斗…… 朱允炆繼續說道:「當然,為了確保皇子之間不起內斗,在其他皇子年滿十八歲時,將其送往金陵國子監進修,不得過問朝廷事宜。不對其設僚屬官員,不設府邸。至于東宮移殿第二步,便是后領兵。監國考核通過之后,準許太子領京軍外衛所之兵,出京師進行武備訓練,領兵至草原,至荒漠,至大海,至高山!」 「大明君主,不一定是多高明的統帥,但一定要懂得帶兵,懂得基本的行軍打仗,擁有血勇之氣,敢戰之氣!要敢于驅馬上前,敢于乘風破浪,唯有如此,才能駕馭大明朝著前所有未有的繁榮前進!」 「至于這東宮移殿第三步,那就是朕交京軍與親軍衛于太子,交大寶于太子并昭告天下退位,太子進奉天殿登基。東宮移殿三步,先東宮殿監國理政,后外殿治外衛所,再奉天殿掌京軍親衛,御極乾坤!帝王親控,太子親為,百官文武輔佐,天下一心,以保繁盛不衰,以延國祚萬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