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4 莫非天道之子?-《這個北宋有點怪》
第(2/3)頁
在靈堂前,她至少哭暈過去六次,若不是身體底子好,估計得落下病根。
葬禮是陸森主持的,他第一次主持這種事情,什么都不懂,每一個步驟都是問了風(fēng)水先生,走一步看一步。
但也沒有人要求他懂,他光是站在那里,從外人的角度來看,就已經(jīng)是一種至孝了。
本來這事應(yīng)該由楊文廣來做,但此時他在海外,只能由陸森代勞。
在老太君去世后三個月,楊文廣回來了,他這趟賺了大錢……但回到家中,看著廳堂里老太君的牌位,當(dāng)場昏了過去。
醒了之后,一言不發(fā),傻坐了兩天兩夜。
不管外人如何看待,不管楊金花嫁給陸森,會給楊家?guī)矶嗌俚囊嫣帯?
老太君的逝去,就代表著楊家的‘魂’沒有了。
這種‘魂’,穆桂英擔(dān)不起,更別說楊文廣和楊金花。
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三個月后,楊金花也漸漸從悲傷中走出來。
但她學(xué)乖了,每次給穆桂英送果子和蟠桃的時候,都得親眼看著母親把果子吃了,她才會放心。
她真怕了,怕母親也要去找自己的郎君。
因為易地而處,如果陸森出事了,她也會毫不猶豫地跟著離開。
在第四個月,此時已經(jīng)是冬季,杭州城下著大雪。
天氣似乎一年比一年冷。
若是歷史上的此時,北宋應(yīng)該已經(jīng)有零星的農(nóng)民起義了。
土地兼并,氣候寒冷等多重因素,導(dǎo)致許多農(nóng)民手中沒糧,一到冬天就只能等著餓死。
豈能不反。
但現(xiàn)在不同,得益于陸森下發(fā)的‘仙人稻’,整個大宋的糧食極其富余。
就算是十分黑心的地主,每畝地只給佃民三成糧,佃民一年種植仙人稻下來,每畝地也能得到300多斤的糧食,省著點吃,能養(yǎng)活一家?guī)卓谌肆恕?
而且仙人稻的禾桿很大,又極好燒……完全可以充當(dāng)柴火,連帶著冬天都好過許多。
關(guān)于仙人稻,去年還有件轟動整個朝庭的大事。
陸森和徒弟們合成的仙人稻,都是直接放到戶部,再由戶部統(tǒng)一分放,經(jīng)驛站送向東南西北。
以確保戶戶有稻種。
這樣子陸森就必定是超額發(fā)放稻種,畢竟運輸有損耗很正常的。
但去年有縣官自地方而來,抬棺攔在皇宮門口,并且長跪不起。
小皇帝召見后,一問才知道,淮南東道已經(jīng)兩年沒有見過仙人稻種了,而每年的農(nóng)稅卻不能少。
此時小皇帝覺得很奇怪,因為淮南東道這兩年的農(nóng)稅很正常啊,都交齊了。
可這縣官卻篤定,淮南東道這兩年沒有收到任何仙人稻種。
朝堂上立刻有人跳出來,攻訐這位縣官糊言亂語。
此時北宋的朝堂,還沒有形成堂爭。
王安石與蘇軾等人,皆覺得不對勁,勸著小皇帝查了下去。
結(jié)果這一查,便查出大問題來了。
這兩年淮南東道確實沒有人種植仙人稻,而他們交上來的糧食,全是從其它省份買回來,再上交的。
至于稻種去了哪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