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幕僚被舉薦為官,在前明的時候雖常有出現,還未成慣例,但到了金朝,加入某位大人幕下以謀求官位的行為便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畢竟你不能要求剛從深山老林打獵的生活出來沒幾十年的金人權貴,當了官之后就能馬上明白官場的各種規矩和潛規則,朝廷又不能將所有位置都交給夏人,所以幕僚制度便開始在金朝大行其道。 往往一個金人東主下面會雇傭幾個甚至多的有十幾個師爺,來輔助他們做官。 很多得到東主欣賞的幕僚后來都被推舉到地方為官,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幕僚們當了官會感激東主,東主也可以借幕僚來擴張自身在朝中的影響力,何樂不為呢? 發展到十九世紀中期的今天,已經形成了一條完善的產業鏈,個中尤以江南紹興的師爺最為出名。 而舉薦更成為了僅次于進士選官的科舉鄙視鏈第二等的存在,還要高于第三等的國子監吏部議敘以及第四等的蒙蔭當官,最下等的當然就是花錢買官了。 之所以舉薦這種從明太祖開始就被廢止的復古選官法,能夠在金朝官場之中成為受人追捧的第二等,便是因為你有能力才會得到上官的舉薦,而沒能力靠關系上位的那種依舊是被人瞧不起的。 但凡能作一個成功的幕僚,就沒有能力不行的,甚至往往都比真正當官的有能力。 只不過這些人在科舉之路上有所坎坷罷了,所以官場上對于這種幕僚舉薦受官的人的能力還是十分認可的。 甚至不乏從師爺開始后來坐上了知府知州這樣的高官,乃至一方督撫的例子。 比如江寧的那位兩江總督、五口通商大臣李大人,便算是出自號稱“天國克星”的剿匪名臣曾夫子幕下。 這樣的例子引得讀書人紛紛效仿,但是真正有能力的則都會擇明主而棲。 寧近生這樣的人才在一眾師爺之中也算是出類拔萃的,有著舉人功名,難得本身還是僅次于先天高手的強者,能文能武,關鍵時刻還能保護東主的安全,選擇投身魔都知府這樣的昏官幕下,實際上有不少官場中人都為之遺憾過。 但是未曾想這位走的非科舉路線上位的受人鄙視的吳大人,竟然一路從小小的七品縣官急速高升,短短不過五年,就做到了現在的魔都知府兼正四品道臺的位置,如果是金人權貴那自不必去說,從低品一下子提升到二三品的總督、將軍等高位的例子都不鮮見,但這對夏人官員來說卻是極其少見的一幕。 因為這個位置再上一步,跨過那道門檻,那可就是地方巡撫那一級的封疆大吏,所以這個事實當初不知道驚掉了多少人的下巴。 實際上寧近生對于自家東主還算是滿意,因為這位吳大人雖然貪財好色,但是性格謹慎又善于鉆營,還不缺乏孤注一擲的果斷,不然當初也不會花錢買通吏部,不顧危機的接下了魔都知縣這個燙手山芋,然后一路有驚無險的連升五級成為知府,后來又因應對洋人有功加封四品道臺銜。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