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喏!” 士兵們分出兩個帶高景飛走進高高的五層樓船。 高景飛知道這些士兵其實并非是個體,而是當年與船共沉的將士亡魂與執(zhí)念形成的意識體分化出來的,類似道家玄門煉制的道兵傀儡,并沒有獨立的思維。他們的行為都是由船靈模擬出來的那些人生前的習慣。 所以高景飛并沒有對這些工具人報以太多的關(guān)注,只是邊走邊問這船樓各處的設施和用處。 來到第三層,這里就是這艘戰(zhàn)艦的官廳,也就是指揮室的所在。 之所以將指揮室設在三層,在高景飛自己看來,應該是因為頂層為雀臺,是戰(zhàn)艦瞭望手所在的位置,而四層又太高,不方便傳遞命令,二層和一層視野又不算好,容易被前方戰(zhàn)場煙霧遮擋。 所以選在第三層恰到好處,而且飛云艦的官廳外就是半截露臺一樣的將臺,是水師艦上將領(lǐng)指揮作戰(zhàn)與觀察敵情的地方,這下面其實是船樓二層的頂部,前面還有矮墻和擋板的設施,應該是防備指揮官所在的官廳與將臺被敵人箭矢襲擊所設置的。 站在二層頂部向下方傳遞命令也容易被部下聽到。 值得一提的是,這船上并沒有古代海船那種常見的供奉龍王或者媽祖的神堂,因為媽祖是宋時人,在這艘飛云艦建造的三國時期還沒有出生,而龍王信仰也是唐宋時期被帝王冊封五龍神為王,才開始廣泛傳播的。 倒是船上很多地方都有著龍蛇形態(tài)的雕刻圖案,因為早在春秋時期的吳國地區(qū),從官方到民間,無不信奉水神和龍神,吳國統(tǒng)治階層雖然也是姬姓之后,但是卻早已被越人的風俗給同化。 那時的吳國人們最喜歡將龍、蛇形象雕刻花紋于身上,以象征龍子。 也因此吳人喜歡斷發(fā)文身,被中原各國所看不起,認為他們是蠻夷之人。傳承到了三國時期,吳國地區(qū)已經(jīng)信仰融合,普遍信奉天神地祇,如天帝太一、社稷之神,還有主管生死的泰山府君,但原始的信仰也被保留下來。 不過那時并沒有形成后世那種龍王的信仰以及香火供奉的習慣,所以飛云艦上也沒有供奉水神或者龍王的神堂與神像牌位,只有刻畫的龍蛇圖形,以象征得到水神與龍神的保佑。 高景飛上船之后,第一時間就在官廳后面的一間正堂擺下神壇香案,將上清教主太上玉晨大道君牌位供上,把這里作為了神堂。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