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為了阻止長孫無忌再度擴大事件的影響,他將崔敦禮提為侍中,將他從長孫無忌那邊拉了過來,讓李勣重新上任,統(tǒng)領政事堂的宰相們。 長安城還在紛紛擾擾人心惶惶的動亂之中,棄市每日都有人被斬,被流放的官員隊伍占滿了道路,而此時的徐真卻帶著一家人,坐著一艘大船,來到了睦州。 當日他借助祭壇的掩護,帶著妻兒登上了早已備好的船只,順著龍首渠逃了出來,到了半路,船只卻被一艘大船蠻橫地沖撞,幾近支離破碎! 徐真大怒,帶著周滄跳上那艘船只,竟然發(fā)現(xiàn)倭國的使節(jié)船! 其實早在貞觀十九年,即倭國的大化元年,孝德天皇即位,通過大化革新,完成了同意,將國名正式定位日本,只是當人仍舊沿用倭國之名罷了。 永徽四年,也就是日本的白雉四年,日本派遣唐大使吉士長丹、副使吉士駒、學問僧道嚴、學生巨世藥等一百二十一人同乘一船來唐。 同時,早已在唐為使者的大使高田根麻呂等一百二十人乘另一船回歸日本,這些倭國人崇尚大唐之文明,然則卻又夜郎自大,見得徐真的船只弱不禁風,就沖撞了過來。 凱薩和張素靈臨盆在即,受不得這等沖撞,差點危及人命,徐真憤怒難當,與周滄沖上船去,那些倭國武士紛紛怪叫著沖殺,卻被徐真和周滄斬殺殆盡,高田根麻呂等使者和學生紛紛被踢入大河之中。 徐真奪了船只,仗著使者船,一路順風順水,來到了睦州。 陳碩真知曉徐真的計劃,早早回到了睦州做足了準備,徐真等人順利安頓了下來,凱薩和張素靈為徐真產(chǎn)下一子一女,生活倒也安逸。 可惜好景不長,太乙山飛升之后,徐真被視為人間地仙,諸多信徒遍訪天下,尋其蹤跡,陳碩真在睦州同樣被視為神仙一般的人物,備受關注,久而久之,很多人便認出了徐真來! 消息傳開之后,很快就送到了皇宮大內(nèi),李治冷笑連連,生怕徐真逃走,命崔敦禮前去捉拿。 崔敦禮生怕自己抵達之時徐真已經(jīng)逃跑,遂命崔氏的勢力暗中看守,逐漸形成了合圍之勢,徐真察覺到之后,千方百計想要出逃,然而卻被重重圍困起來。 無奈之下,徐真只能與陳碩真一同振臂高呼,以神仙之名募兵起事,二人都是享譽天下的地仙人物,一呼百應,從者數(shù)以萬計! 有了這支力量,徐真和陳碩真很快就沖破了封鎖,徐真率眾攻陷桐廬,陳碩真則引兵兩千攻陷睦州! 消息傳來,舉國震驚,徐真是何人也,自如軍伍,百戰(zhàn)百勝,無一敗績,出使天竺也是一人滅一國,受封鎮(zhèn)軍大將軍、上柱國,四海八荒內(nèi)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越是如此,民眾就越是追隨,這些信眾推舉徐真為“真武皇帝”,陳碩真為“文佳皇帝”,繼而又攻陷了歙州! 人心大振之下,民間流傳出諸多童謠,更有“碩真有神,犯其兵者必滅族”之說法,這碩真二字,并非指陳碩真,“碩”乃陳碩真,“真”卻指的是徐真! 崔敦禮還未趕到,一路上就已經(jīng)不斷收到八百里加急的催促詔令,無奈之下,他只能通過快馬,讓婺州刺史崔義玄、揚州刺史房任裕率兵夾擊徐真和陳碩真的兵馬。 崔義玄和房仁裕率兵抵達之后,卻發(fā)現(xiàn)徐真與陳碩真的主力部隊已經(jīng)奔赴杭州郡,奪了上百船只,將杭州郡的府庫都掠奪了干凈,通過錢塘江,逃出海去也! 崔房二人兵無寸功,生怕受到譴責,四處掠殺叛軍和流民,竟然斬殺數(shù)千,俘虜一萬,硬生生得了一份功勞,受封為御史大夫! 徐真已經(jīng)消失在海上,李治也是無可奈何,武媚又趁機勸說,他也就放棄了追捕,只能命文武百官及時補救,將徐真的事跡徹底抹去。 武媚幽幽眺望著東海的方向,口中喃喃道:“姊姊…這就是你要教我的么?女皇帝…呵呵呵…” 事情似乎就這般平定了下來,再如何轟轟烈烈,也抵不過時間的潤物無聲,慢慢的,徐真的名字也被人們所淡忘,史官們絞盡腦汁,終于將徐真之名從史書上全數(shù)抹去。 公元668年,即總章元年,李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兵二萬余征伐高句麗,此戰(zhàn),唐朝共獲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至此高句麗國滅,分其地置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一個州,一百個縣,并設置安東都護府統(tǒng)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李勣被加封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由于身體狀況越發(fā)不濟,李勣最終請辭養(yǎng)老。 年末,南海群獠攻陷瓊州,病重的李勣卻似乎想起了極遙遠的事情一般,這件事情如同刻在他的骨子里,烙印在他的靈魂之中。 他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剛剛被封為司衛(wèi)正卿,李勣連忙主動請戰(zhàn),讓李弼跟著去平叛,李弼受了兄長的囑托之后,來到了瓊州。 李弼帶著親兵每日在海邊巡游,終于有一天,一首三桅鬼帆大船緩緩靠岸,李弼心頭一緊,慌忙沖上前去,親兵如臨大敵,李弼卻擺手示意無妨。 一只小舟搖搖而來,船頭一名兒郎八尺身材,虎背熊腰猿臂,目若朗星,器宇軒昂,高聲問道:“對面可是徐家本宗長者么?” 李弼心頭狂喜,連忙回道:“老夫李弼,不知是哪位侄兒當面?” 那兒郎快步踏水而來,一身輕功甚是了得,登岸之后連鞋尖都未沾濕,朝李弼行了一個大禮道:“孫侄兒乃徐敬業(yè)是也!” (全書完) 為了阻止長孫無忌再度擴大事件的影響,他將崔敦禮提為侍中,將他從長孫無忌那邊拉了過來,讓李勣重新上任,統(tǒng)領政事堂的宰相們。 長安城還在紛紛擾擾人心惶惶的動亂之中,棄市每日都有人被斬,被流放的官員隊伍占滿了道路,而此時的徐真卻帶著一家人,坐著一艘大船,來到了睦州。 當日他借助祭壇的掩護,帶著妻兒登上了早已備好的船只,順著龍首渠逃了出來,到了半路,船只卻被一艘大船蠻橫地沖撞,幾近支離破碎! 徐真大怒,帶著周滄跳上那艘船只,竟然發(fā)現(xiàn)倭國的使節(jié)船! 其實早在貞觀十九年,即倭國的大化元年,孝德天皇即位,通過大化革新,完成了同意,將國名正式定位日本,只是當人仍舊沿用倭國之名罷了。 永徽四年,也就是日本的白雉四年,日本派遣唐大使吉士長丹、副使吉士駒、學問僧道嚴、學生巨世藥等一百二十一人同乘一船來唐。 同時,早已在唐為使者的大使高田根麻呂等一百二十人乘另一船回歸日本,這些倭國人崇尚大唐之文明,然則卻又夜郎自大,見得徐真的船只弱不禁風,就沖撞了過來。 凱薩和張素靈臨盆在即,受不得這等沖撞,差點危及人命,徐真憤怒難當,與周滄沖上船去,那些倭國武士紛紛怪叫著沖殺,卻被徐真和周滄斬殺殆盡,高田根麻呂等使者和學生紛紛被踢入大河之中。 徐真奪了船只,仗著使者船,一路順風順水,來到了睦州。 陳碩真知曉徐真的計劃,早早回到了睦州做足了準備,徐真等人順利安頓了下來,凱薩和張素靈為徐真產(chǎn)下一子一女,生活倒也安逸。 可惜好景不長,太乙山飛升之后,徐真被視為人間地仙,諸多信徒遍訪天下,尋其蹤跡,陳碩真在睦州同樣被視為神仙一般的人物,備受關注,久而久之,很多人便認出了徐真來! 消息傳開之后,很快就送到了皇宮大內(nèi),李治冷笑連連,生怕徐真逃走,命崔敦禮前去捉拿。 崔敦禮生怕自己抵達之時徐真已經(jīng)逃跑,遂命崔氏的勢力暗中看守,逐漸形成了合圍之勢,徐真察覺到之后,千方百計想要出逃,然而卻被重重圍困起來。 無奈之下,徐真只能與陳碩真一同振臂高呼,以神仙之名募兵起事,二人都是享譽天下的地仙人物,一呼百應,從者數(shù)以萬計! 有了這支力量,徐真和陳碩真很快就沖破了封鎖,徐真率眾攻陷桐廬,陳碩真則引兵兩千攻陷睦州! 消息傳來,舉國震驚,徐真是何人也,自如軍伍,百戰(zhàn)百勝,無一敗績,出使天竺也是一人滅一國,受封鎮(zhèn)軍大將軍、上柱國,四海八荒內(nèi)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越是如此,民眾就越是追隨,這些信眾推舉徐真為“真武皇帝”,陳碩真為“文佳皇帝”,繼而又攻陷了歙州! 人心大振之下,民間流傳出諸多童謠,更有“碩真有神,犯其兵者必滅族”之說法,這碩真二字,并非指陳碩真,“碩”乃陳碩真,“真”卻指的是徐真! 崔敦禮還未趕到,一路上就已經(jīng)不斷收到八百里加急的催促詔令,無奈之下,他只能通過快馬,讓婺州刺史崔義玄、揚州刺史房任裕率兵夾擊徐真和陳碩真的兵馬。 崔義玄和房仁裕率兵抵達之后,卻發(fā)現(xiàn)徐真與陳碩真的主力部隊已經(jīng)奔赴杭州郡,奪了上百船只,將杭州郡的府庫都掠奪了干凈,通過錢塘江,逃出海去也! 崔房二人兵無寸功,生怕受到譴責,四處掠殺叛軍和流民,竟然斬殺數(shù)千,俘虜一萬,硬生生得了一份功勞,受封為御史大夫! 徐真已經(jīng)消失在海上,李治也是無可奈何,武媚又趁機勸說,他也就放棄了追捕,只能命文武百官及時補救,將徐真的事跡徹底抹去。 武媚幽幽眺望著東海的方向,口中喃喃道:“姊姊…這就是你要教我的么?女皇帝…呵呵呵…” 事情似乎就這般平定了下來,再如何轟轟烈烈,也抵不過時間的潤物無聲,慢慢的,徐真的名字也被人們所淡忘,史官們絞盡腦汁,終于將徐真之名從史書上全數(shù)抹去。 公元668年,即總章元年,李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兵二萬余征伐高句麗,此戰(zhàn),唐朝共獲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至此高句麗國滅,分其地置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一個州,一百個縣,并設置安東都護府統(tǒng)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李勣被加封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由于身體狀況越發(fā)不濟,李勣最終請辭養(yǎng)老。 年末,南海群獠攻陷瓊州,病重的李勣卻似乎想起了極遙遠的事情一般,這件事情如同刻在他的骨子里,烙印在他的靈魂之中。 他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剛剛被封為司衛(wèi)正卿,李勣連忙主動請戰(zhàn),讓李弼跟著去平叛,李弼受了兄長的囑托之后,來到了瓊州。 李弼帶著親兵每日在海邊巡游,終于有一天,一首三桅鬼帆大船緩緩靠岸,李弼心頭一緊,慌忙沖上前去,親兵如臨大敵,李弼卻擺手示意無妨。 一只小舟搖搖而來,船頭一名兒郎八尺身材,虎背熊腰猿臂,目若朗星,器宇軒昂,高聲問道:“對面可是徐家本宗長者么?” 李弼心頭狂喜,連忙回道:“老夫李弼,不知是哪位侄兒當面?” 那兒郎快步踏水而來,一身輕功甚是了得,登岸之后連鞋尖都未沾濕,朝李弼行了一個大禮道:“孫侄兒乃徐敬業(yè)是也!” (全書完) 為了阻止長孫無忌再度擴大事件的影響,他將崔敦禮提為侍中,將他從長孫無忌那邊拉了過來,讓李勣重新上任,統(tǒng)領政事堂的宰相們。 長安城還在紛紛擾擾人心惶惶的動亂之中,棄市每日都有人被斬,被流放的官員隊伍占滿了道路,而此時的徐真卻帶著一家人,坐著一艘大船,來到了睦州。 當日他借助祭壇的掩護,帶著妻兒登上了早已備好的船只,順著龍首渠逃了出來,到了半路,船只卻被一艘大船蠻橫地沖撞,幾近支離破碎! 徐真大怒,帶著周滄跳上那艘船只,竟然發(fā)現(xiàn)倭國的使節(jié)船! 其實早在貞觀十九年,即倭國的大化元年,孝德天皇即位,通過大化革新,完成了同意,將國名正式定位日本,只是當人仍舊沿用倭國之名罷了。 永徽四年,也就是日本的白雉四年,日本派遣唐大使吉士長丹、副使吉士駒、學問僧道嚴、學生巨世藥等一百二十一人同乘一船來唐。 同時,早已在唐為使者的大使高田根麻呂等一百二十人乘另一船回歸日本,這些倭國人崇尚大唐之文明,然則卻又夜郎自大,見得徐真的船只弱不禁風,就沖撞了過來。 凱薩和張素靈臨盆在即,受不得這等沖撞,差點危及人命,徐真憤怒難當,與周滄沖上船去,那些倭國武士紛紛怪叫著沖殺,卻被徐真和周滄斬殺殆盡,高田根麻呂等使者和學生紛紛被踢入大河之中。 徐真奪了船只,仗著使者船,一路順風順水,來到了睦州。 陳碩真知曉徐真的計劃,早早回到了睦州做足了準備,徐真等人順利安頓了下來,凱薩和張素靈為徐真產(chǎn)下一子一女,生活倒也安逸。 可惜好景不長,太乙山飛升之后,徐真被視為人間地仙,諸多信徒遍訪天下,尋其蹤跡,陳碩真在睦州同樣被視為神仙一般的人物,備受關注,久而久之,很多人便認出了徐真來! 消息傳開之后,很快就送到了皇宮大內(nèi),李治冷笑連連,生怕徐真逃走,命崔敦禮前去捉拿。 崔敦禮生怕自己抵達之時徐真已經(jīng)逃跑,遂命崔氏的勢力暗中看守,逐漸形成了合圍之勢,徐真察覺到之后,千方百計想要出逃,然而卻被重重圍困起來。 無奈之下,徐真只能與陳碩真一同振臂高呼,以神仙之名募兵起事,二人都是享譽天下的地仙人物,一呼百應,從者數(shù)以萬計! 有了這支力量,徐真和陳碩真很快就沖破了封鎖,徐真率眾攻陷桐廬,陳碩真則引兵兩千攻陷睦州! 消息傳來,舉國震驚,徐真是何人也,自如軍伍,百戰(zhàn)百勝,無一敗績,出使天竺也是一人滅一國,受封鎮(zhèn)軍大將軍、上柱國,四海八荒內(nèi)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越是如此,民眾就越是追隨,這些信眾推舉徐真為“真武皇帝”,陳碩真為“文佳皇帝”,繼而又攻陷了歙州! 人心大振之下,民間流傳出諸多童謠,更有“碩真有神,犯其兵者必滅族”之說法,這碩真二字,并非指陳碩真,“碩”乃陳碩真,“真”卻指的是徐真! 崔敦禮還未趕到,一路上就已經(jīng)不斷收到八百里加急的催促詔令,無奈之下,他只能通過快馬,讓婺州刺史崔義玄、揚州刺史房任裕率兵夾擊徐真和陳碩真的兵馬。 崔義玄和房仁裕率兵抵達之后,卻發(fā)現(xiàn)徐真與陳碩真的主力部隊已經(jīng)奔赴杭州郡,奪了上百船只,將杭州郡的府庫都掠奪了干凈,通過錢塘江,逃出海去也! 崔房二人兵無寸功,生怕受到譴責,四處掠殺叛軍和流民,竟然斬殺數(shù)千,俘虜一萬,硬生生得了一份功勞,受封為御史大夫! 徐真已經(jīng)消失在海上,李治也是無可奈何,武媚又趁機勸說,他也就放棄了追捕,只能命文武百官及時補救,將徐真的事跡徹底抹去。 武媚幽幽眺望著東海的方向,口中喃喃道:“姊姊…這就是你要教我的么?女皇帝…呵呵呵…” 事情似乎就這般平定了下來,再如何轟轟烈烈,也抵不過時間的潤物無聲,慢慢的,徐真的名字也被人們所淡忘,史官們絞盡腦汁,終于將徐真之名從史書上全數(shù)抹去。 公元668年,即總章元年,李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兵二萬余征伐高句麗,此戰(zhàn),唐朝共獲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至此高句麗國滅,分其地置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一個州,一百個縣,并設置安東都護府統(tǒng)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李勣被加封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由于身體狀況越發(fā)不濟,李勣最終請辭養(yǎng)老。 年末,南海群獠攻陷瓊州,病重的李勣卻似乎想起了極遙遠的事情一般,這件事情如同刻在他的骨子里,烙印在他的靈魂之中。 他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剛剛被封為司衛(wèi)正卿,李勣連忙主動請戰(zhàn),讓李弼跟著去平叛,李弼受了兄長的囑托之后,來到了瓊州。 李弼帶著親兵每日在海邊巡游,終于有一天,一首三桅鬼帆大船緩緩靠岸,李弼心頭一緊,慌忙沖上前去,親兵如臨大敵,李弼卻擺手示意無妨。 一只小舟搖搖而來,船頭一名兒郎八尺身材,虎背熊腰猿臂,目若朗星,器宇軒昂,高聲問道:“對面可是徐家本宗長者么?” 李弼心頭狂喜,連忙回道:“老夫李弼,不知是哪位侄兒當面?” 那兒郎快步踏水而來,一身輕功甚是了得,登岸之后連鞋尖都未沾濕,朝李弼行了一個大禮道:“孫侄兒乃徐敬業(yè)是也!” (全書完) 為了阻止長孫無忌再度擴大事件的影響,他將崔敦禮提為侍中,將他從長孫無忌那邊拉了過來,讓李勣重新上任,統(tǒng)領政事堂的宰相們。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