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刀魚不虧被譽為河鮮第一鮮,肉質極為細嫩,而且肉味鮮美,肥而不膩,有一種淡淡的微香。 “老哥,你店里師傅的手藝可以呀!”張耀華贊道。 店老板謙虛道:“過獎,過獎!主要還是食材好,大家吃得開心就好。” 他也不敢居功。 江刀如果弄得不好吃,食客能憤怒得砸了他的店。 當然了,他店大廚的手藝也好。 就連清洗刀魚,都是有講究的。 刀魚清洗,從來不要和其他魚一樣開腸破肚,而是用兩根竹木方筷,倒過來從腮處插進肚子,輕輕的這么一攪、輕輕的拎起來,那肚腸什么的就跟著出來了,只要結腮撕掉,清水里沖洗一番,刀魚就可以下鍋了。 “可惜,現在野生的江刀真的不好弄,不像我小時候,江刀并不難捉,我老家就有。 小時候,刀魚雖然便宜,但也舍不得一條一蒸,都是切成三段,三條三兩的刀魚放三個金邊小碗里。 每個碗底涂上豬板油熬的脂油,墊上片生姜,放一個蔥結,從角角落落找出來的火腿、冬筍、香菇切絲,再澆上一點華士醬油,撒一點糖和鹽。 最后,不忘記舀一點脂油放魚身上,就進大蒸籠蒸五六分鐘,起鍋出來的刀魚,聞那味道就知道。”說著,說著,店老板開始回憶起來。 除此之外,蒸刀魚也不是隨便亂來的。 蒸短了魚腥不熟,蒸久了肉質鮮嫩就打折扣。 有經驗的廚師蒸出來的刀魚,筷子頭上一夾,輕輕一抖,下面半片魚肉躺在汁水里不動,再一抖,上面半片魚肉輕輕滑落進汁水,形狀不變,而干干凈凈的魚骨則仍然夾在筷子上,而這魚骨在油鍋里一炸,就變廢為寶。 張耀華又問:“老哥,您老家是……” “利港的,小兄弟有空可以去玩玩,反正也不遠。”店老板邀請道。 呃! 張耀華略顯尷尬,因為自己沒聽過這個地方。 但也不好意思說出來,于是敷衍道:“嗯嗯!一定,一定。” 朱偉光哈哈大笑:“阿華,你還知道利港?” 被他這么一揭破,張耀華不好意思裝了,苦笑搖頭:“是什么地方呀?” 店老板這才補充:“江陰知道嗎?” 啊?張耀華詫異,江陰就江陰嘛!他記得江陰是縣級市吧?這在省外介紹自己家鄉,直接精準到鎮了嗎? 真是離譜。 網上總傳江蘇是散裝的,張耀華算是見識到了。江蘇不帶就算了,連無錫,甚至江陰都不帶,那就有點過分了。 “知道,江陰很出名。” 這句話,張耀華沒有恭維,是陳述事實,那地方自古以來就富裕,現在一個縣級市都超四千億GDP,讓很多地級市都汗顏。 江陰的地理位置也很優越,完全就是老天爺賞飯吃的地方。 江陰靠著長江,能捕撈到江刀,倒也不奇怪。 店老板表示,以前刀魚是他們那里最為拿得出手的招待客人的第一高檔菜肴。 “而且,我們那兒的刀魚才是最好的。”他又說道。 朱偉光見在場的都不是外人,他透露道:“確實,我吃過的刀魚,真的是江陰的最好。其實,對大部分人來說,很難吃出區別,但你們廣東人應該沒問題。” 廣東人吃什么都講究食材的新鮮等,也就培養了一張味覺靈敏的嘴。 有些厲害的,一道菜里面放了什么料都能一一吃出來,有一丁點的辣味,在廣東人嘴巴里都能放大無數倍。 “而且,這聽說還有科學根據的。” 沿江、包括沿海甚至連接大江的湖泊都有刀魚的存在,但江陰老人經常自豪的稱,江陰的刀魚最好。 那是因為刀魚在近海吃得肥腴無比,開始溯江而上產卵時就停止了進食,靠近海的地方,刀魚還帶有海水味,溯江上去幾百公里,刀魚的肥腴也就不見了。 而到了江陰,恰恰是經過一二百里江水的清洗,既洗去了一身的海腥氣,又沒有經過長途跋涉,讓其肥腴程度降低。 所以,江陰一帶江面捕撈起來的刀魚味道最好,也就不是空穴來風了。 “就是刺有點多。” 張耀華還以為,這么出名的河鮮,應該是沒什么刺的。 但讓他沒想到,刀魚的刺還蠻多的。 且不說那令人恐懼的腹部三角刺了,還有一身的魚芒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