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陸晨也發現了,以目前導管的形態,肯定是無法通過左冠口。 “每個人的病情都不一樣,但是導管的初始狀態都是一樣的。”陸晨看了眼姚潔,緩緩道,“當遇到這種導管無法通過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用到一種技能,那是導管塑形。” 導管塑形,簡單來說,就是把導管調成為適合患者病變能通過的形態。 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難度很高! 這要求術者對心臟解剖學極為熟悉,還要精于心臟介入學。 “確定一個導絲的塑形,有兩個參數,導絲的塑形距離和塑形角度。”陸晨邊說邊教學道,“塑形距離跟塑形長度是不一樣的概念。我們一般講的長度,其實指的是塑形距離,而不是真正的長度……” 陸晨開始用塑形針輕輕刮著導管。 這張技能,最考驗術者的能力。 有時候,輕輕刮兩下,就直接進去了。 而有的時候,病變看個半天,看一下,塑一下,要塑很長時間。 姚潔聽著陸晨的講解,目不轉睛。 她聽說過這種技能,但是真正輪到自己的時候,才知道坐起來的難度有多大! “師妹,你看一下,這個角度就非常大了,所以塑一個大彎,這個大彎可以雙折彎,可以弧形彎!這個大彎導絲可以回撤,也可以前進,當然也可以用雙腔微導管輔助下面進去。” “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用微導管,微導管先送到病變近端,再更換為一個小彎的導絲。” “師妹,最重要的是你要記住了,不同的病變,不同的血管位置,它的塑形是完全不一樣的……” …… 五分鐘后,陸晨成功將導管塑形成功。 ebu4.0塑型后,成功達到左冠口。 陸晨立刻送vt導絲至前降支遠端,送bmw導絲至回旋支遠端,送2.0*20mm雙導絲球囊于前降支近段狹窄處充分預擴張。 在外人眼中,此刻極為艱難的冠脈介入,到了陸晨手中,被逐步攻破。 但是,陸晨沒任何的沾沾自喜。 他時時刻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避免任何突發情況的出現。 隨后,他送入3.0*24mmdes一枚至前降支中段病變處。 精準定位后釋放。 分別送3.5*16mm乳突球囊、3.0*15mmnc球囊至支架內修飾擴張。 “復查造影!” 陸晨繼續下達指令,姚潔再次注入少量的造影劑。 “支架膨脹良好。” 造影結束,陸晨看了眼支架位置,滿意地點點頭。 “撤除鞘管,加壓包扎,注意有無出血及高迷走反射。” “收到!”姚潔微微點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