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賭注-《開海》
第(1/3)頁
陳沐要關元固做的子藥筒沒有絲毫技術含量,只是簡單地削木頭而已,最大的技術含量大約只在如何將每個木筒都做成準確地能裝三錢二分子藥與一錢引藥的標準大小。但顯然這種小麻煩難不住究竟歷練的軍匠,只需要稱量之后做出一個準確裝藥的小木筒,削出一個同樣體積的木管作為參照,大小均不差太多。
實際上就算有所偏差也沒關系,因為老匠人為陳小旗做了一只抹平后剛好舀三錢一分子藥的木勺。如此一來不論藥筒有多少偏差,只要用這個木勺舀,便一定是合乎規格的子藥。
倭寇進入廣州都司的消息令關家父子三個匠人如臨大敵,點著油燈趕制木筒直至雞鳴方眠,做了等到第二天陳沐就有了五十多個裝好子藥與引藥的小藥筒。
陳沐沒有能力做出定裝彈藥,這意味著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必須忍受火繩槍接近二十秒一發的裝彈速度,繁雜并提心吊膽害怕裝藥過量引起炸膛的風險一直折磨著他。這種木筒不但能讓他簡單完成定裝,而且還能減少幾秒的裝藥速度。
只是有點浪費罷了——小木筒未經休整的內壁必然會殘留一點火藥,這也是他預留一分裝藥量的緣故。
身邊有技藝精湛的匠人無疑是令人順心的,盡管一年要支出七兩銀子,但這無疑值得。至少現在陳沐腰上圍著的棉布束帶環腰半圈緊湊細致二十五個小兜與左腰扎著長木筒讓他心情大好。
小兜用來隨身攜帶二十五只藥筒,木筒盛放五六十顆鉛丸,再加上明軍原有的一大一小兩只藥壺,他身上能隨時攜帶鳥銃擊發五十次以上的彈藥。
次日清早,他讓石岐試過使用藥筒與原有藥壺依次射擊裝填,用過去的藥壺裝填,陳沐在一旁默數八十下能擊發兩銃,有時因動作不熟練任何環節出錯,甚至還不能完成兩次發射;而用藥筒,這個速度可以增加到六十下兩銃,有時動作夠快可以八十下擊發三銃,就算慢了最慢也能完成兩次擊發。
這基本上也就是陳沐能達到的程度了,或許在精準上他強于石岐些許,但在裝藥速度上?他和石岐差不多。
藥筒非常有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