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干親-《開海》
第(1/3)頁
陳沐在忙著編書。
鄧子龍曾送給他戚帥的《紀效新書》,是這個時代最好的練兵、領兵條例,可遺憾的是陳沐并不能完全套用。
盡管三百戶旗軍的余丁為他的千戶所增添十四個匠人、三十多個學徒,他依然沒有精力與財力為旗軍制作出完備的兵裝。
他的千戶所就像明朝政府的縮影般,只能維持最低效率的管理約束,三個百戶、六個總旗、三十個小旗,拼湊出三十九套勉強防護的鐵甲,旗官家里會女紅的家眷則被召集到千戶所衙門,以統一標準趕制出上千個顏色各異袖標。
旗軍赤底黑字、小旗藍底黑字、百戶青底黑字。
每小旗配長矛八桿、腰刀兩把、大木牌一面、小旗箭兩支。
每總旗抽調一小旗為鳥銃旗,配腰刀兩把、鳥銃八桿。
因為兵少輪流操練,所以香山千戶所的最底作戰單位并不是小旗而是總旗。
所有旗官在傍晚操練完進入千戶所隨謝鳴開蒙,他們的開蒙書籍用的是陳沐編出的二百多字的條例和與之相對的賞罰。
其實這已經不算是開蒙了,就是單純的讓他們用三個月的時間死記硬背,把這些條例記在心里,約束士卒。
效率低下,但自有意義。
鐵坊在引入新的匠人后效率大增,身體剛剛見好的關二郎帶著木工學徒一連把鉆銃床做出十五具。對于陳沐看重他做出的銃床,讓他內心很受鼓舞,腹部傷愈后就熱火朝天地加入督造銃管的事業中,確保每月能鉆出三十只標準銃管。
在他腹部傷勢無大礙的時候,就已經著手為銃床專用鉆膛改進,接受陳沐的建議后,干脆把鉆床做成模范鐵制,上留六棱管狀接口,與新打制出的六棱銃管相契合,以此多一道銃管的標準檢驗。
形制不標準的銃管無法與銃床契合,就要重新打制。
匠人多了,讓千戶所的鐵坊顯得擁擠,陳沐手頭上又多了一件亟待解決的事,要給匠人準備新的鐵坊。
陳沐打算等黃粱都事了,在岸邊淺灘給關元固劃出一片區域,在新的水寨邊沿,以制作應用水力鍛錘,也許不單單是水力鍛錘。
看著鐵坊里木匠辛苦鋸木,或許將來也可以讓他們發揮才智根據水力鍛錘來做出水力鋸木機。
造船用的大板材,應該會容易很多。
五月初,蝶娘帶著兩個人聞訊趕到香山千戶所時,陳沐正率領旗軍在千戶所外操練,平均受訓半月的旗軍看起來終于不是那副病懨懨的模樣,有了點軍士的精悍勁兒。
托走私商賈的福,他們貢獻的糧食補足了香山千戶所的糧草缺口,被勾做軍戶的旗軍戰戰兢兢,卻發現做旗軍比他們過去吃得好多了,雖然受訓累了些,但至少能吃飽,偶爾千戶還賞下些肉食,少了許多抵觸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