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廣稅-《開海》
第(2/3)頁
只要造鐵達標,根本不必擔心賣不出去,因為他們面向的是大明南洋的戰爭巨獸。
與上面相比,香山縣就要溫柔的多,這兒的支柱是紡織廠,濠鏡運來印度的大量棉花,在這被集體作業的紡廠做成棉線、棉線成為棉布,裝運上漕船與海船。
各式各樣的工廠需要龐大人力,盡管各地工廠都從南洋衛軍器局購入或自行制作水力大紡車、水力鍛錘、水力鋸木等器具,看上去制作所需的工人是少了,但總人力卻并未減少。
水力大紡車讓一個工人能看三架甚至四架織機,而大明原本的織機產量就已經很高,生產力進步帶來產量大幅提升的結果就是原有的材料運力已經跟不上了,需要更多人力來投入運輸或者說后勤工作。
廣城百姓是相對開明的,但這也比不上這座正在發生變化的大都會所需要的人力,原有的無田、無業者越來越少,接著更多原本務農的佃戶也投入雇傭生產當中。
陳沐計劃里的人力短缺很快就發生了,但并不是他想象中那種出現的方式,而是來自總督衙門殷正茂八月份的一封手令——廣人每戶參海事雇工者僅可出一丁,僅一丁者不得參與海事雇工。
有人不種田了,因為一家人種田獲利并沒有一家人做工賺得多,省府和南洋衙門交叉管理帶來的結果就是原有的祖宗之法在此時不是那么地好用,就連有些軍戶都逃進工廠做工,更不必說其他人了。
殷正茂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廣東產糧本就不多,每年的米價都要看廣西的糧食價格。如今廣州府的百姓開始不種地,帶來的影響肯定巨大,這不是葡夷從越南運來幾大船米就能解決的。
短短半個月,各地開廠雇工的商賈就紛紛乘船上南洋港找白元潔抱怨,白元潔又能怎么辦,他只能一邊寫信給陳沐,一邊找廣州知府周行商量辦法。
“白某一介武夫,也不是受了金銀才來尋知府給商賈辦事,白某才不在乎他們是賺是賠。”
白元潔最近瘦了,整天操持陳沐留下的爛攤子,既要管輜重運輸、又要管戰船火炮軍械的打造、還要看著旗軍約束他們,更別說還有與葡夷的商貿易賣戰利,整天忙得腳不沾地,不是坐船就是騎馬,苦不堪言。
他坐在知府衙門里,抬手點點茶案,道:“但商賈斷了貨,輜重供不上,不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