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賑災-《開海》
第(2/3)頁
一兩天功夫沿途各縣、驛所統統備好糧食,每隔十里必有粥棚,一路穿過宣府直抵大同。
等趙士楨到大同,隨行除十三萬兩白銀外還有七萬余石糧食。
多出來的都是查抄所得,不光是趙士楨查抄,宣府巡撫吳兌也在和他干一樣的事,趙士楨的旁門左道剛好幫了吳兌大忙。
畢竟哪怕吳兌是巡撫,他也沒有錦衣衛。
比起巡撫,很多人其實對錦衣衛總旗要害怕得多,尤其當這個總旗掌管稽查時。
等趙士楨進宣府,吳兌一封調令,江月林那邊開始命旗軍沿途護送,少則幾百、多則上千的百姓陸續返回鄉里,每隔十里一個粥棚,也能安定民心。
起初趙士楨還有點歪心思,琢磨著山西鬧災,是不是可以讓部分災民到新明去,他們既然都已經背井離鄉,何不再走得遠一些。
就陳沐所說新明所能容納人口遠超現今楊兆龍手底下那兩三千人,幾千人放到新明島上根本不顯。
他卻沒有料到這些正經進士出身的文人,在治政上究竟有多大能耐,天災?
“哈哈哈!常吉不愧為陳帥部下幕僚,賑災最難的事情,已經被你做好了!”
粥棚道旁,攜官吏隨行的吳兌發出爽朗笑聲,他迎著趙士楨的押銀隊而來,道:“賑災所難,唯在得人、審戶,如今各縣百姓已被常吉分出,后面的事就交給老夫與大同巡撫范溪先生即可。”
宣府大同已連成一片,大同堵西面,百姓向東成為流民,路上設卡,盤查丁口,用吳兌的話說,是此次鬧災波及甚廣,一縣之地養不活人,需要讓流民走食。
一來一往,就能給大同諸縣足夠時間準備賑災。
“大同昨日已派人加急傳信,那邊諸縣官府已準備好接應流民,當地稍貧的百姓賑貸、更貧的百姓賑錢,這些被迫離鄉的百姓為最貧,賑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