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多得-《開海》
第(1/3)頁
時入五月,從天津三衛至大沽口一帶衛河沿岸時常出現大隊騎兵奔走的壯景。
馬隊少則百騎,多則三百騎,頂盔摜甲全副武裝的騎手人人牽一匹備馬,沿衛河兩岸從東到西,攜三日水糧往來奔馳。
時而密集突進,時而結陣環行,歇息與行進皆不分白天黑夜,有時正午日光正好,他們將馬拴在路邊沿官道歇息;有時夜半三更,一陣駿馬嘶鳴聲里蹄聲便轟踏而過。
有些時候不僅騎兵,步兵與炮兵也會加入到行軍拉練之中,讓衛河沿岸在半月之中滿是鐵馬金戈,周遭村落的百姓都不敢出遠門,生怕沖撞了軍隊給自己惹出禍事。
陳沐也帶隊奔行幾次,不過他從不向西走,在這條往返二百三十里的官道上,他每次率隊出行都只從軍府向東不向西。
騎兵們更愿意跟著他走,因為在訓練大綱上將軍府向東直至大沽口百戶所的行軍稱作行軍,軍府向西到天津衛那段更長的路則叫奔襲。
只有制定訓練大綱的幾個將領知道,其實原本訓練是沒有行軍與奔襲之分的,只不過當他們的大帥打算加強自己的騎術與行軍能力,便有了難易之分。
西邊的路由黑云龍、杜桐輪換帶隊,要騎兵日行百里,步騎日行八十里,步炮騎日行四十里。
東邊的路由陳沐、杜松輪換帶隊,騎兵日行八十里,步騎日行六十里,步炮騎日行二十五里。
東西兩路的速度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既沒有輜重、小部隊行進、還有官道之利,步兵急行軍也能達到騎兵所要求的速度。
但他們不是為了練耐力或急行軍的能力,是為鍛煉行軍中戰陣變換,長途行軍不掉隊以及讓士卒習慣這樣最基礎的行軍——這種行軍條件在戰事千載難逢,真到打仗,他們的行軍速度可能比這要慢,但付出體力卻要更大,完整行軍也要難受得多。
陳沐參與行軍拉練是自討苦吃,但他也沒辦法,松散了幾個月,胖了不少,騎三十里馬就顛得光想吐,這樣的身體狀態他根本不敢率船隊東征。
何況他率隊奔行到大沽口也有別的目的,北直、南直兩省的船隊都被臨時征調過來供一期募兵操練,家丁都派到船上跟著艦隊指導軍兵,眼看著時間臨近南洋今年第一趟京運發來,讓他時常在海岸邊望眼欲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