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義務-《開海》
第(2/3)頁
陳沐有點不滿地說著,已經進入發號施令的狀態,道:“那十四艘海船還有將來南直、福建送來的海船,都劃撥楊帆的商船隊,跑一趟朝鮮運貨,沒問題再編入軍府糧馬船隊。”
“時間差不多,但能省工料錢呀!新造六艘雙桅四百料大福,是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二個工,工錢四百四十七兩六錢銀,廣東、南洋現成烤晾好的船木、帆布都運至北洋倉庫都有,成本也要四百兩上下,若僅改造,六艘滿打滿算一百四十兩就夠。”
眼下北洋船廠連雇傭匠人帶徭役匠已過千人,船廠活計僅六艘千料戰船,人工遠未至飽和,就算再多新造幾艘大福船只要工期稍長點也不礙事,尤其船料從南洋隨京運船送過來一批,造船相對容易得多。
但從成本考慮,確實改造征調福船要劃算。
二人正說著,趙士楨這才瞧見陳沐后頭幾個進士,還真讓他看見個老鄉沈思孝,喜道:“繼山!你怎么跟大帥一起乘船了?”
沈思孝與趙士楨不但是同鄉,中進士時高拱主吏部就曾想將他招為屬吏,不過被沈思孝辭了,這才穆宗時調往廣東地方番禺主政做縣令,后來進刑部做主事,實際上與南洋派系大多數官員都非常親近。
要說起來五個人各有經歷,也可分為三撥,上奏疏是吳中行、趙用賢倆小胖子先上的,膽子最大,有股嫉惡如仇的氣概,他們都是張居正的學生,尤其吳中行在上完奏疏還專門拿著副封去找張居正讓他看,當面告訴老師:我告你了,學生反對你被奪情。
其后是艾穆與沈思孝,他倆是張居正的同鄉,聽說奪情非常憤怒,合計之后便一同上了奏疏,在吳、趙二人之后,都經過慎重考慮。
最后的鄒元標就不說了。
這沈思孝早就看見趙士楨了,不過沒好意思打招呼,倒不是因為戴罪之身,主要是因為下朝后專門有人把陳沐在朝堂上的話原封不動地轉達給他們,沈思孝這兩天一直琢磨陳沐的話,被說得顏面盡失,有點自閉。
他無精打采地朝趙士楨拱拱手,沒有多言。
五個人除了還有心思畫畫、喝酒的鄒元標,剩下四個人都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