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三廟-《開?!?/h1>
第(2/3)頁
先是挖掘戰(zhàn)壕,戰(zhàn)壕挖好后在前架上幾節(jié)切割好的尺高原木,戰(zhàn)壕上再修一層,外緣用土石堆一層掩體,上搭防雨棚,修成上下兩層結構。
下層戰(zhàn)壕的旗軍自原木空隙向外射擊,上層旗軍于掩體后觀察射擊,憑借木、土、石及輜兵攜帶少量水泥,很快就能將簡易工事修好。
幾截這樣的間斷的戰(zhàn)壕障墻構成一處要道防守工事,修好后視戰(zhàn)況與時間進一步在外圍架設拒馬、壕溝或加強結構以增加防御能力。
軍器局的楊廷相對這套東西很是推崇,旗軍在港口海灘容易被登陸的地方也修出兩座障墻戰(zhàn)壕,帶陳沐督促旗軍挖掘時他這樣介紹道:“這是能在對陣時修筑的,前面的旗軍據(jù)守,后面的旗軍就能修?!?
“敵軍攻破時我部剛挖好兵坑,旗軍就依仗兵坑于其作戰(zhàn);我們挖好戰(zhàn)壕,就依仗戰(zhàn)壕作戰(zhàn);挖好障墻,就依仗障墻與戰(zhàn)壕作戰(zhàn),有了初步防御就能在后方修筑要塞。”
陳沐很想把這稱之為山寨精神,但又并不合適,但明朝人確實有很強的這種精神,發(fā)現(xiàn)一個東西好用,他們能把這種方式用在所有能用的事情上。
就像佛朗機一樣,原本只是鍛鐵條拼接的小炮,被明朝人廣泛適用于各式大炮小炮甚至火銃上,而且運用得還不錯。
沒確定自己到底是何方縣官的鄒元標那邊進展也不錯。
或許是本地百姓親自感受到明軍趕走西軍的武力震懾,亦或是法令的寬待,再加上不愿留下的陳沐都尊重他們的意愿放掉了,至少直至現(xiàn)在,明軍與本地百姓相處得還算融洽。
當?shù)匕傩諏W習漢文并不抵觸,能聽懂西班牙語的他們也不影響正常交流,為收拾人心,不論挖土采木軍府都以軍匠俸祿的三分之一雇傭部分原住民工作。
自簡陋的磚瓦窯修好開火,不過一旬就到了青磚出窯的時候,隨后一窯窯磚瓦便源源不斷被工人運入村中。
城中漢學堂、城北道君廟、城南文昌廟、城東城隍廟一一興建,城隍供里著邵廷達部下叫范可寅的普通旗軍為城隍老爺,因于白馬一戰(zhàn)只身挺銃阻鐵馬被拜為城隍。
文昌廟里供文昌帝君張亞子與天聾地啞,道君廟里供龍虎玄壇真君趙公明與招寶納珍招財利市,除了財神陶像身罩山文甲頭頂鐵笠盔、肩挑一桿四尺鳥銃腰塞兩支精雕手銃外沒有哪兒不對的。
陳沐說這是明代雕塑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萌芽。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