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代鑄-《開海》
第(1/3)頁
陳沐找海瑞問這個問題算是找錯人了,海瑞只關心百姓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些已經衣食無憂的人們,海瑞選擇性地并不關注。
不過即便如此,陳沐還是問到了一丁點兒消息。
比方說,南北幾個省棉布價平均低了一成半,這個平均是很粗獷的估計,畢竟海瑞也不是吏部尚書王國光,沒那精力與職責去編撰《萬歷會計錄》。
海瑞的比較方法是廣東棉布價比較往年賤了兩成、北直賤了半成,然后就這么得出來了,跟玩一樣。
但很有參考意義,在陳沐看來,這是生產力進步與商業競爭的結果,同時懷疑殷正茂的工作做得不好,就這樣讓市場飽和了?
市場不飽和廣東棉布怎么會內銷,又如何會使布價降低這么多?
非常不合常理。
其實大明的海外市場遠未飽和,棉布遠銷南洋、印度、日本,但布價變低也非常符合常理,因為有官員。
病榻上的南洋大臣高拱認為要填補海外市場的空缺必須依靠各省生產,而非僅依靠廣東一地,如果各省紡織廠不增加,單靠廣東諸衛七個軍余紡織廠與鄉野幾十個小紡織廠根本連殷正茂每年運回的棉花的織不完。
不在那一點兒半點。
所以他在萬歷五年聯合地方各級官府及各指揮使司頒布了涵蓋各行各業的命令,命商賈與軍余廠的生產物資在海貿時必須留至少兩成在國內銷售,并定價最高為各類貨物的原市價九成。
北直隸的棉布價才是正常的,因為那邊出產的棉布一般都售于國內,生產力使產量增加,朝鮮、日本產麻布質量不算差在相對經濟水平上更容易被本國百姓接受,因此一般棉布是面向口外關外,走陸路的渠道,所以物價低。
“廷達,你該啟程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