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瓷盒-《開海》
第(2/3)頁
所以在早年海外的南洋,諸如婆羅洲等地,即使有海貿的溢價,尋常百姓家中仍可添置一只作為家寶。
但在亞州的明西貿易,作為流入歐洲的瓷器,陳沐并不打算將它們以如此‘賤價’出售。
北洋二期隨船運輸的輜重,那些青瓷盤白瓷碗用稻草繩捆束避震塞進船艙,比輸送的百姓人口多得多,十五萬余只瓷器單是放下船便是一趟大工程。
十五萬余只是去掉跌砰破碎后的數量,幾乎每一組瓷器都有航運途中因外力破損的情況,在常勝縣力夫受命裝卸下船的過程中又有些許損壞、分裝上又出了些紕漏,致使損失超過兩成。
但瓷器如果跟著綢緞一同運來,也早該到了,但它們沒有,這些成批的瓷器在亞洲經略的命令下重新緩緩分裝,鋸木場全力制作精美漆盒,依照瓷器的花紋、燒紋分裝成套,放入嚴絲合縫的漆盒中。
漆木盒的造價,甚至超過了一套瓷器。
每套漆盒上或以泥金畫漆的工藝畫上與內盛瓷器相同的裝飾畫,合以銅鎖插扣,內盛數只碗碟、木筷、擺盤、瓷瓶,合裝為套,定下上中下三等。
完成這些工序,才由旗軍看護押送,輸往邊境。
下等漆盒瓷器五萬至十萬通寶、中等漆盒瓷器十萬至十五萬通寶、上等漆盒瓷器十五至三十萬通寶。
并且在每套上等漆盒掀開的上蓋內側,都有陳沐親筆留名手書贈言。
自打趙士楨入幕府,這幾年下來賽驢公在書法之道的造詣并無絲毫進步,不過他已經徹底放飛自我了,認識到自己不必依靠外物抬高身價之后他過得很輕松,為四千七百余套上等漆盒寫贈言是筆走游龍得心應手。
雖然常勝縣的鄒元標、趙士楨、徐渭等人覺得陳沐在漆盒上搞題跋確實是不錯的想法,但大家發現陳沐題字的出發點好像和別人不大一樣。
別人題字關鍵在字,留名只是其中之一,而他們的陳大帥呢?關鍵在名,提什么字倒并不重要,甚至連詠鵝。
一套漆盒瓷,他能把自己的名字分成七八個地方去寫,比方說木盒上留靖海二字,盤底蓋自家私印、碗底留日期、杯把手寫北洋重臣、瓶身更是要寫上大明帝國北洋重臣亞洲經略靖海伯陳沐。
說實話,就陳沐這顯擺勁兒,趙士楨打算從自己俸祿里扣下一部分買一套送阿爾瓦公爵,往家里一擺吃飯睡覺哪兒哪兒都是陳沐——多鬧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