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硝石-《開海》
第(2/3)頁
比方說除了治理縣中、守御作戰這些常規的工作之外,吳中行還在編修縣志,專門指派縣中六人跟隨他深入各地,了解土民與百姓的生存方式,并對途中一切加以辨別。
主要是認識并記錄草本與蠃鱗毛羽昆五蟲,比方說受他們利用的巨大紅杉,在縣志中人們對這種植物的認識為樹紋美、材質輕軟而韌性十足、一身上下皆可入藥,可用于建筑、搭橋、家具、藥材、畜牧與鞣皮。
建筑、搭橋、家具這些不用多說,任何樹木都能提供這些用處,但藥材、畜牧與鞣皮就不是任何樹木都行了。
杉木的根、葉、樹皮、木材、球果、杉節都能做藥,這是移民來的醫生說的。
至于畜牧則是因為杉木生得極大,而從黑水靺鞨群島到這里廣泛分布著大鵝,是當地人畜牧的主要牲畜,一些生長超過千年的杉木樹心通常會腐爛,但杉木的外層卻依然完好,當地土民就會把這樣的樹叫做鵝圈,在里面養鵝。
鞣皮則是用樹皮提出來的膠,就像鵝圈一樣,明朝百姓通常是不這樣做的,雖然在元朝人們就已經會使用栲膠鞣革,但只在一些特殊用途時使用,最普遍的工藝依然是石灰脫毛、硝化鞣皮。
但在這邊,人們用杉樹皮提煉出一種土黃色的栲膠,用來鞣皮并染色,這也是為什么印第安人的皮具都是原色。
這種皮也被稱作植鞣皮,很硬很厚。
吳中行在金城越來越得心應手,此時此刻,就算拿國內的知府跟他換,他都不會去。
沒有人會放過能讓自己大顯身手的機會。
極短的時間里,金城縣南北各地立起四座金園、六座木園、三座膠園與三座皮園與四座糧園、兩座瓦園與一座硝園,每座園子就是一座工廠,但根據生產的不同用途起了不同的名字。
金城不但制金錠、銅錠,還生產面粉、木材、皮具、磚瓦、栲膠、熬硝等多種特產。
在古代很長時間里,人們都認為硝為中國特產,因為只有中國人會提煉天然生成的硝。
當然到這個時代不一樣了,隨元軍西征,被稱作中國雪的硝石被帶往阿拉伯世界,隨即傳入歐洲,一同帶走的還有農民自堿土制取硝石的方法。
而堿土,降雨越少的地方含堿越多,所以明朝的硝匠多集中西北,所以陳沐能從巖洞中取得硝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