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順差-《開?!?/h1>
第(1/3)頁
趙士楨想了很久,還是沒弄明白最后到底誰虧了。
既然大明商賈都賺了、朝廷也賺了、軍府也賺了,那總得有個人虧吧?可看上去西班牙商人好像也沒虧,別管綢緞還是瓷器,在他們那邊都是價值高昂的奢侈品,他們也沒虧、西班牙也從商人這收稅,最后誰也沒虧呀?
他隱約覺得,陳沐的計算方法是不對的,不能這么算,但說不清到底哪兒錯了。
一時間只剩陳沐與趙士楨大眼瞪小眼,還是徐渭開口打破了尷尬:“銀子呢?”
趙士楨一拍大腿:“對呀!銀子是從軍府流回朝廷的,商賈賺了銀子可不是軍府賺的銀子,就算后面幾經轉手,西商換銀子賺了四兩、商賈換銀子賺三兩出頭,還是虧了十二兩半。”
他終于用自己聰明的腦瓜搞清楚陳沐話術中的錯誤,銀子是從東洋軍府流出的,最后進入明朝商賈的口袋里,這中間與軍府并沒有關系,最后對軍府來說是用十二兩半的銀子換了八十斤羊毛,比起從國內運來羊毛是便宜些沒錯,但比運紡織好的布料要貴。
羊毛在國內的價格為十斤一兩,即使運送到這邊用的也是官府推派的任務,像運送軍事物資時一樣,運一船某類軍需準運兩船或三船貨物,這一船軍事物資就按市價加上腳船錢,不會超過十斤二兩。
但如果直接在國內紡織成布,價格就能進一步降低。
即使是陳沐都不懂他自己的國家在手工業上究竟有多強大——中國的手工紡織業,即使在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英格蘭的工業都無法用一樣的成本紡織出來。
這并不是說工業革命沒用,恰恰相反,工業革命是真正的飛躍,只是在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上其他地方太落后。
假設人與人的智力天賦是平等的,那么一定是人多的那個最強大,所以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占據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為世界文明的進步提供了大多數助力。
如果不是,則一定是這個世界的發展沒有遵循客觀規律,它出錯了,哪里出錯了呢?不單單只是工業革命,即使人的智力天賦平等,后天學習機會更為重要。
縱橫四海的歐洲人可以從世界各地學習,以取長補短,你過去兩千年的發明成果只需要二十年就能被對方學個干凈,你卻沒有及時收取其智力成果的機會。
就像火銃西傳二百多年后成為鳥銃,再被葡萄牙人帶著打上門,立即著手仿制迅速填補空白,這件事對明朝來說是交了好運。
首先見到鳥銃立即就能仿制,是相互的兩個原因,一個是明朝冶金、手工業強大的體現,另一個是鳥銃的技術手段并未脫離明朝人的認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