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莫敵-《開海》
第(2/3)頁
“兵器?”
鄒元標看著大好滋水槍說不出話,倒是趙士楨拿著水銃左右端詳,對匠人問道:“這支水銃,與猛火油柜上的銃口構造相似?”
其實水銃有點像木質的大號針管,里面也有活塞,不過不是橡膠的,是用一個比外殼小一點的竹筒和熟皮,紫禁城拿這東西滅火,倆宦官操作從缸里吸水能噴到七丈高的檐牙上。
這個構造的準確名字應該叫唧筒,這個名字出自洪武十二年俞貞木《種樹書》,和往復式、活塞式、泵動式意思一樣,后來泵動式霰彈槍也被叫做唧筒式霰彈槍。
民以食為天,古中國一旦發現技術很先進,一定能從農業生產上找到它的根兒,唧筒最早用于農業灌溉,里面的活塞也是一樣,不過不是灌溉,而是從鹽井里汲取鹽水。
北宋蘇軾的《東坡志林》里這樣寫著: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斗,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
陳沐聽到趙士楨說水銃和猛火油柜的構造差不多大感興趣,在兩個匠人吃驚的目光讓親兵把大水銃抬到桌案上,緊跟著就見東洋大帥接連稱奇,像個小孩兒一樣這動動、那看看。
一會兒:“誒,這個厲害呀!”,一會兒又:“還能這樣!”
這般做派,令趙士楨大感驚奇,問道:“大帥,你在南洋沒用過猛火油柜?怎么像沒見過這個一樣。”
陳沐的儀態確實挺像沒見過的,但他回答得非常自然:“見過,我還自己用過兩下呢,就是當時沒仔細研究它里頭的構造……那時候還當香山千戶呢,不覺得這東西好使。”
“年輕,又沒有統帥艦隊、軍團作戰的經驗,軍隊缺少火炮,我也迷信火力。”
陳沐給自己半生戎馬做了個小小的總結,點頭道:“在南洋,三五條船裝它百十門炮,哪怕是佛朗機都足矣縱橫,主要長于作戰思想,別人想跟你打跳戰,咱邊跑邊放炮,誰能贏?”
“那種時候發展更多猛火油柜根本無用武之地,除非我要撞人,否則就沒誰能近我船十丈之內,火油柜很難起到作用。”
陳沐邊說邊吃力地端起設計上讓雙人使用的水銃愛不釋手,手撫過銃身思緒便已經放飛:“整體要小一些,便攜一點,前端設計為錐形、增加噴射壓力,長二尺的竹筒中間打通,五個并連背在背后,由一個人就能攜帶……嗯?”
驚到陳沐的是鄒元標的一聲鼓掌中的怪叫。
“好啊大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