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花錢-《開海》
第(2/3)頁
人力鉆床不行了上水力,持續時間極長、速度更快;變成火力,速度更快,過去的鉆頭就不行了,這才進入下一個技術體系螺旋上升,這帶來的就是生產力的飛躍。
生產力變化會使原有生產體系中的生產者大量失業,國家力量大、能約束子民,能最大程度上保持穩定,但帶來的社會動蕩亦無法避免,市場便必須得到擴張。
一方面釋放壓力,一方面也能穩定國內物價,使生產品價格穩定下跌,而非直線。
古中國的政體很容易達到這一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官員選拔制度舉世無雙,他們由百姓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千百年來傳承的人文傳統決定了他們必須為民請命,而非簡單的稅官。
不過紫禁城里的皇帝有所作為卻與這無關。
三月底,葉夢熊一封關于研制鐵馬、南方多種橡膠樹的手本送入內閣,內閣與司禮監共同批下,緊跟著沒幾天皇帝的詔書就發到了北洋。
皇帝撥內庫銀三萬兩,資北洋研究鐵馬。
似乎是花錢能讓皇帝感到快樂,跟這封詔書一同送出紫禁城的,還有命去年糧食歉收的六省學政大宗師向朝廷遞交免去今年田稅的五十四縣百姓孩童社學情況。
皇命是發電報過去的,僅等了十日,各地快馬便將情況送達紫禁城,朝廷上眾人讓皇帝少管這些事,多關心自己的學業。孰料皇帝緊跟著就把一份自己的總結報告讓工具人張鯨送去內閣。
五十四縣有一百八十四個鄉都缺少社學、另有二百四十四所官辦小學時興時廢,旋即向內閣提交了自己對學政一職的不滿,提議兩京一十三省學政帶各省鄉都社學、官學的報告回京。
學政的事,除了內閣,六部都管不著,嚴格意義上來說學政是皇帝直接任命的欽差,這批學政也不例外,只不過任命他們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皇帝與張居正一起拆書院。
明朝思想解放得太厲害,至隆慶萬歷年間,全天下幾乎無一處不修書院、無一處不講學,聽課者像一張白紙、但講學者并非如此,輿論領袖一來講究的是學而優則仕、二來也享受這種擁戴與認同。
各式各樣的思想對年幼的皇帝來說無可厚非,對張居正則成了最兇險的兵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