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行吧-《開海》
第(2/3)頁
“鋼鐵,就更不缺了,安大略湖畔鐵廠年產(chǎn)熟鐵一千七百二十四萬斤——因此學(xué)生并不認為。”趙士楨將目光望向陳沐,拱手道:“需要將此地挖為白地。”
“你覺得這就夠了?”陳沐搖頭道:“北亞百姓連鐵農(nóng)具都還沒用上,軍府要修一條四百里長的鐵軌,湖畔鐵廠三年的產(chǎn)量都不夠,這才四百里,別說反哺中原了,自己都不夠用。”
“更何況……”
陳沐話還沒說完,就見小舅子楊兆龍小心翼翼、緩慢地舉起手,等對上陳沐的眼神才提醒道:“姐夫,六百里,有段路不好修,山要繞過去,硬修會死人,得多二百里路。”
楊兆龍在這次會議中毫無存在感,他本人對陳沐的決定與李禹西、趙士楨等人的建議并無偏向,生長在播州的他沒有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書生氣,對他來說真正的使命就一個:保住自己的小命兒。
而具體到保住小命兒的方法也只有一個——姐夫說干啥就干啥。
反正祖業(yè)播州宣慰司已經(jīng)被他丟了,離開新大陸他哥應(yīng)龍怕是會追殺到天涯海角,抱緊姐夫大腿準沒錯。
雖然他也覺得趙士楨說的沒錯,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而不是坑坑洼洼的礦洞挺好,但聽姐夫的更好。
陳沐聞言點頭,攤手道:“又多二百里,還要再添兩年的產(chǎn)量。我們?nèi)肆ψ銐颍绻唷㈣F軌都足夠,選址都是最好的平坦土地,六個月就能把鐵路鋪設(shè)好投入使用。”
“如果按原來的估算,一年最大產(chǎn)量為一千七百四十二萬斤,那我們需要五年能修好這條六百里長的牧河鐵路;可倘若再讓爐子歇著、工人歇著、鐵山也歇著,產(chǎn)量至少減半,把粗算就是年產(chǎn)八百萬斤——這條路,要修十二年。”
這對陳沐來說是無法想像的緩慢進度,他們修的鐵路雖長,卻不像清末民國修的京張鐵路那樣地勢險峻途經(jīng)崇山峻嶺,牧河鐵路的地勢平坦,沿途無需修隧道、架高橋,既無資金缺口也沒人力不足。
何況他們的鐵路也沒有后世那么高的標準,準備要在上面跑起來的火車也沒后世完善后那么沉重。
結(jié)果最缺的居然是鐵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