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開墾-《開海》
第(2/3)頁
李成梁就不一樣了,東北的地盤他門兒清,治下游牧部落首領上數三代的族譜李家人都能背出來,他們走到哪都有人歸附、走到哪都有人幫助。
從戰報上看,李成梁就是在搶功——打仗時把戚繼光丟在前線打生打死,不與分毫輜重;打完了仗收攏地盤倒是比誰都上心,向李成梁上表歸附的部落比戚繼光多三倍不止。
在松嫩平原上,自三岔河衛至北方林中百姓,沒人不愿意聽從李成梁的安排。
好在戚繼光的戰功多,否則這一仗還真不好定出賞格。
戚家軍根本遇不到一個配得上這支軍隊的對手。
跟他們比起來,南洋東洋那種殺敵三千自損三百的絕佳戰績顯得極為庸碌。
不過后面的電報就不是那么令皇帝開心了。
朝廷想要讓戚家軍回還,戚繼光同樣認為他的部隊已初步達成使命,應該到籌劃撤退的時候了。
收兵是一定要收兵,這世上沒有哪支部隊擁有能硬撼戚家軍的實力,能制住他們的只有北方的寒冬臘月。
戚家軍出塞時還是春天,軍中僅有少量棉衣,如今冬天很快就要到來,戚繼光不能讓士兵連靴子都沒有就露宿塞外熬過冬季。
他很清楚這支隸屬于自己的精銳部隊,倭寇并非他們的敵人、蒙古人也一樣,甚至就連他們自己都不是敵人,能對他們造成威脅的,只有上天。
無非朝中如今的議論點在于,是該停止這場戰爭,讓戚家軍南還薊鎮?還是讓他們退還大寧城?
“現在不能退,必須鞏固戰果……記下朕說的話。”清華園中的皇帝面露不虞,對侍從宦官開口下令,道:“不退的原因有三,其一,朝廷需要上好的木料,這些,東北塞外有;第二,時間上來不及,即使大車營現在朝關內退,也無法趕在冬季到來前退入關內,反增不必要的死傷。”
“其三最重要,歷代之間,對北方強鄰始終不能鞏固戰果,不可得到萬世依托的功績;朕的大明已經吃夠了這樣的虧,烏梁海沒了、三宣六慰也反,只有一片土地上朕的子民、軍兵多于他們,才有可能長時間占領塞外。”
“一萬套冬衣,朕想辦法給他調,冬衣很快就能送到,讓他們駐防大寧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