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學習-《開海》
第(2/3)頁
一個歐洲農民得神跡保佑,一路宣揚,靠旁人籌措捐款湊齊了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解放奧爾良、帕提戰役兩軍射石炮互射無人敢上前,憑大勇持槍沖鋒打破僵局,最后什么下場?受盡凌辱后被綁在火刑柱上燒,一遍燒成灰、再燒一遍以防有人收集骨灰,最后剩下的灰被倒進塞納河。
她叫貞德,人家還是圣女呢。
至于農夫,洗洗睡吧,指望打仗得到晉升?這比大明兵部武選清吏司計算首級功比實際斬獲多的可能性還小。
還不如去荒野上尋找女巫,找女巫多好啊,沒準還能得修士賞識,在修道院當個管家什么的。
隨便找個農婦,說她是女巫她就是女巫。
驗證手法簡單粗暴,身上背個秤,放本沒人能看懂的圣經在上頭,只要這農婦比圣經沉,她就一定是女巫;要連秤都沒有,還有更簡單的方法,直接綁了丟河里,能浮起來就一定是女巫。
就這民智,方陣軍團里一個小隊長比明軍大軍陣里一個百戶重要幾十倍。
為啥數學在這個時代得到長足進步?跟油紙包里刨出來的古羅馬工程師毫無關聯,都是世道逼的,被需求推著進步。
每個小隊人數變動都讓他們必須重新計算軍陣但比隆沒有辦法,比隆可能不是唯一一個對明軍實力有清楚認識的法軍將領,但他絕對是最清楚的人,他知道此戰要面對各方面均優于過去敵軍的對手,一切布置都不能馬虎,再小心都不為過。
他甚至懷疑明軍在他營地里有間諜,第二次夜襲后他明明把部隊主要防御重點改變,結果明軍還是從薄弱處殺了過來;第三次襲擊后讓部隊表面上休息,但依然留下近半士兵以小隊就地坐在木柵遮擋的營地里烤火,結果明軍就不再來襲擊了,反而從背后縱火。
這樣下去一整夜他的部隊都要提心吊膽防備襲擊,比隆猜測,這可能就是明軍的目的——讓他的部隊疲憊。
他已經派人泅水渡河告知馬提翁這一消息,讓克蘭河西岸的士兵再稍加撤退挨一天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