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難題-《開海》
第(2/3)頁
粗糙的蒙古式軍事體系,有。
自然也有可汗繼承人的選舉法律,庫里臺大會。
政治體系決定了汗國是部落酋長們的松散聯盟,財政體系決定了不論大汗們都很貧窮,軍事體系決定了不打仗不搶奪勇士們就過不了好日子,庫里臺大會……則決定了每一次繼承人選舉都會讓汗國陷入分裂戰爭。
這在一座城池都沒有的草原上是個大問題,但如今葉爾羌汗國占領的土地從漢代開始就有城池、有城邦,游牧部落與城邦共存,大汗們一看這樣下去不行呀,游牧賺不到錢,賺不到錢就無法裝備精兵,無法裝備精兵下一次庫里臺大會自己就會被別人吞并掉。
而這里又離傳統上的中亞地區很近,那么聰明的大汗們會怎么選擇呢?當然是找西邊的好鄰居們取取經,妥了……他們沒錢了就搶劫自己的城邦。
在張臣看來,葉爾羌汗國那些被稱作‘伯克’的城主們,都是大明的天然盟友。
他的戰略步驟就是收復哈密衛,跟葉爾羌汗國在戰場上大做一場并取得勝利,讓廣闊天地中苦葉爾羌汗國久矣的城主們看見大明的力量,他們都得高高興興謝領大明天子的土司任命書。
像這樣的戰爭,對百姓來說有統治基礎、地形熟悉道路良好,進有城池退有關口、還容易獲得內應,預計收益也很可觀,不打的話將來他們哪天開竅造上鐵炮轟回來麻煩又極大……上上之選。
像陜西總兵官魏時的戰略就屬于朝臣不太感興趣的,他想去打瓦剌,理由是提氣。
誰管你提不提氣呀,土木堡都多少年之前的事了,更別說現在土蠻之后新繼位的卜顏伯跑到瓦剌去,后邊的事且等著他們自己亂就行了,既沒道路城池也沒戰略收益的事,別看魏時做的計劃挺認真,基本上沒人認可這一計劃。
不過諸多計劃雖定下優劣緩急之分,朝廷卻沒急著看戰。
因為不單單武臣,是滿朝文武的戰意統統被調動起來,甚至有正經督撫希望調往塞外做總督。
所有人能想要開疆辟土的功勛,那么問題就來了——立了功,封什么?
低下的士兵、縣官好說,可這幫人文的都是督撫一級、武的都是總兵一級,功勛官職皆已至極,以前人少,宗室祿米的問題太大,朝廷對爵位非常克制,同樣也沒幾個人立下潑天大功。
如今克制的壁壘已經消失,靖海伯、克虜伯都封了出去,現在這個情況就讓內閣與皇帝有點害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