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永安-《開海》
第(2/3)頁
普利茅斯的東城,被牧野會館的曹道長分成四個街坊,最近的兩個區被叫做永安坊與慶安坊。
依照中原王朝古代的命名習慣,通常名字都代表著美好祝愿,歷來叫永安、慶安、安定這些地,名字里只要帶著安字,它往往都是兵家必爭的戰亂之地。
在這也不例外,想想也知道,普利茅斯的衙門不會給牧野會館賣出什么好地段。
永安坊有普利茅斯最大的菜市場周圍住著士兵和水手、慶安坊有普利茅斯最大的妓院和學徒街,這樣的人員構成意味著有人口稠密、生活貧困、衛生環境差、容易聚眾混亂等弊端。
容易聚眾混亂的倒不是水手和士兵,而恰恰是看似安穩的學徒。
由于嘉靖四十二年英格蘭出臺《工匠法案》公開限制學徒流動以保護年長工匠、住戶與行東的利益,使學徒的生活愈加苦悶。
他們繳納高昂學費、求學過程受盡屈辱,不論男學徒被行東綁在柱子上痛打至吐血、不給吃喝,還是女學徒的衣服被行東典當、不能參加正常宗教活動甚至與骯臟的人住在一起。
這些艱辛他們都能忍受。
最讓他們不滿的是各行各業大量招募鄉村廉價勞動力,增加正規學徒的就業難度;行會為維護壟斷地位不斷延長學制、抬高入會費用、取消學徒工資,壓制學徒幫工的正常晉升。
還有年長的學徒終生不能畢業。
不斷加劇的競爭壓力與不可確定的就業前景無疑加劇社會矛盾,因此學徒聚居的社區最容易出現酗酒鬧事、打架斗毆等騷亂事件。
就在幾天前,慶安坊剛發生一場大沖突,十幾名學徒先包圍妓院,隨后又在作亂中與妓院的法蘭西嫖客發生沖突,平白無故死了人。
外國人除了有駐地會館的大明,別的像法蘭西、荷蘭人都住在永安坊和水手們在一起,但他們的船長則可能會住在妓院,學徒仇視外國人不是一天兩天了。
許多外國工匠搶走了他們的工作,這一現象在倫敦更嚴重。
但學徒打不過有刀有槍的外國人,更不敢招惹大明人。
整個普利茅斯城內才有七千余人,學徒在這里面占不到二十分之一,加上行東、老工匠也就才堪堪三百余,如今留在城里的大明人則有近四百之眾。
更別說還有那城堡般的圍樓與各式各樣的武器,找法國人、荷蘭人欺負是說明他們心中苦悶急需發泄,找大明人則說明這人是心中苦悶至極干脆不想活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