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憤世-《開海》
第(2/3)頁
“國家用人不重家世、不拘小節,唯重才能。”
“我大明太祖爺、成祖爺時也是如此,有多大的才能,就能封多高的官爵。”
萬歷說著嘆了口氣:“如今不同,承平日久,沒了先祖銳氣,朝堂暮氣沉沉,一切循規蹈矩。”
皇帝有點變得憤世嫉俗了。
其實他說這個徐光啟也知道,而且徐光啟覺得這很正常。
正經的開拓時期,阿諛奉承的小人、不能做事的人根本沒機會竊據高位,因為那時候走錯一步就萬劫不復,能進取高位的不單單有材力,更重要的還有運氣。
歷史上哪次大開拓前后三十年不因此而死幾十萬人?
如漢匈百年戰爭,漢家與匈奴集結國力,一切國策都圍繞戰爭進行,元朔二年至征和三年,河南之戰漢軍斬、俘匈奴三萬余;河西之戰漢軍斬、俘匈奴近九萬;漠北之戰,漢軍斬、俘匈奴近九萬;西域之戰,漢軍殲敵三萬以上,單單這三十七年間,鼎盛時期總人口二百余萬的匈奴便在戰爭中被殲滅至少二十四萬人。
那場戰爭切實地影響到漢帝國每個子民之生計,漢軍最終取得全面勝利,才能在戰爭中磨礪出皇帝口中那猛烈的國風,歷練出狂氣之英才。
大明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海外的多場勝利幾乎都是民間的勝利,從林來海戰開始,帝國并未將任何一次戰爭擬定為國策,也從未舉國之力來對付誰。
南洋的敵人很弱,帝國的影響又極深,那里唯一的帝國力量是南洋衛,一個五千六百人之新設衛所,站在他們身旁的不是帝國兵部,是民間閩廣商賈,是沿海棄民海盜。
東洋亞洲的戰爭,更不是國戰了,一邊是代表殖民霸主西班牙的新大陸軍頭反叛,一邊是代表大明帝國最強武力的軍閥登陸,兩個龐然大物都只是伸出只手掰掰腕子,誰都沒打算在離核心國土萬里之遙的海外大打出手。
西班牙都沒有。
九邊和尼德蘭,才是兩個國家真正持之以恒的國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