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蜀藩-《開海》
第(2/3)頁
也是同年,四川開始修電報網,北邊從陜西修進來、東邊朝湖廣修過去、南邊從松坪關修進云南府。
比起興建宮室這樣開銷巨大的工程,只是沿著原有驛站道路沿線鋪設電報網絡難以稱得上浩大,卻極考驗基層動員能力。
但就這樣的事,對廢弛已久的四川布政司來說很難,正是由于蜀藩的存在,親王朱宣圻率蜀藩旁支藩王發動佃農,使成都府成為諸府最先完成的那個,而后又幫助龍安府、重慶府進行徭役,才讓使命完成的又快又好。
對朱宣圻來說,他的訣竅只在于頒布一條讓參與電報徭役的王莊佃農兩年里每畝少交一分銀,一次勞作將賦稅免去三分之一。
電報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蜀藩的富貴一在茶馬古道上的‘蜀府正字’商隊,這是朝廷分派到四川地方的專項交易,蜀藩出了很大的力氣;二來就是那些田地,田地不是強取豪奪來的,而是因立功、忠心、賢良世代受皇帝賞賜來的。
立功賞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交通不通暢,消息傳達不及時。
朝廷對藩國信息通報有時間限制,山西山東收到消息并回復至京師的期限為六個月;河南周藩六個半月;陜西秦藩七個月;江西益藩、湖廣楚藩八個月;廣西靖江王府十個月,四川蜀藩——十一個月。
消息傳達不及時,早年蜀藩又是朝廷西陲藩屏,遇事就要相機而行、斷然決策。
比方說早年還有兵權時遇到戰事,朝廷讓蜀藩委派四千軍兵出征,并向朝廷匯報;但才剛過去一個月,前線的戰報就已遇到兵力不濟的問題,當時的蜀王便在不經朝廷命令的情況下再向前線增兵三千,事成之后自然得到嘉獎封賞。
而當朝廷政策改變,蜀藩又帶頭向朝廷上表,將護衛中大部分兵權自愿交給朝廷,以實際行動向朝廷表忠,自然又受到嘉獎。
軍事上他們為帝國鎮守西陲多次用兵提供兵員、后勤保障,經濟上利用職權,用進貢蜀錦與川扇為百姓爭取免稅機會,每年向朝廷進馬也成為常例;在地方上資助寺廟、修名人祠堂、給博士生撥款、給名士賜田。
成都的杜甫草堂、宋濂祠、王宮外百年老梨園、城外新都德陽王橋、府城死郊供窮人使用的義冢地,都為蜀藩歷代王爺所修繕的重點。
以至于在蜀中形成傳統,但凡涉及修公祠、修廟、修橋這些公共事業,或百姓饑餓需要施粥、被土民捉去需要贖金,地方官員、鄉里老者就會向蜀藩求助,蜀藩有求必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