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交涉-《開海》
第(1/3)頁
牧野知縣楊兆龍從沒有想到牧野的戰爭來的這么早,他這個知縣非常失職,在百姓還未得到教化時便上了戰場。
這個教化是教給他們人命的珍貴,他們依然帶著易洛魁與休倫共有的戰爭觀念,他們生來要參與戰爭、必以戰死終結,就算戰死了也會在被收養的俘虜身上延續生命。
也不知道究竟是哪個天才提出的這一設想,敵人被俘虜了,經過一場祭祀,祭司說他已經被戰死的戰士靈魂附體,俘虜自己心知肚明,可他能怎么說呢?
說自己沒有附體,然后在祭司的惋惜中宣布祭祀失敗,一石斧砍死?
還是假裝祭祀成功,繼續活下去?
反正不管俘虜怎么選,最后只有祭祀成功的人活下來,祭祀不成功的都死了。
就像保證生男孩,不生男孩退錢的騙子一樣。
久而久之,部落勇士根本對戰死毫無畏懼。
別說沒有鎧甲,就連沒有兵器,拿著石弓都敢跟法國人的火槍互懟,更別提如今他們有了精煉環刀與合開藥弩。
野蠻獲勝的原因從來不是野蠻,恰恰是野蠻本身向文明靠攏,從中學習對自己有利的知識,并尚未被積重難返的惡習影響之結果。
楊兆龍苗兵的營甲制打散了牧野原住民部落的編制,把他們有效的統合在一起,建立起一支由北洋軍官直接領導、播州楊氏苗人教官訓練、天朝鐵器武裝的北亞部隊。
在老約翰的視野里,明軍的進攻陣形非常整齊,整齊到完全不像一次奇襲,而是以他從未見過只聽說過的會戰形式出城結陣,五個獨特軍陣排山倒海般向圍城大營壓過來。
從來沒人知道,城里的明軍有這么多士兵。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