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蹴鞠-《開海》
第(2/3)頁
在唐代變成了八片尖皮縫制皮球,內心同樣用的是動物膀胱吹氣,唐宋時期由于練兵專用名為擊鞠的馬球,蹴球就有了更多偏向娛樂化的發展,還出現了女子球隊。
宋代比賽更加正規,蹴球用十二片硝制熟皮制成,每顆球正重十四兩,兩根球門柱高三丈二尺,球門網寬九尺五寸、高二尺八寸,網上有一眼,名為‘風流眼’。
蹴球的本質是兩個球門為中軍大營、兩隊球員為戰士,球其實并不重要,它只是動態地表現出戰陣斗爭中的關注點,以此互相攻守,率先攻破敵軍大營者勝。
這一發展到明朝早期中斷了,由于明代早期沿襲元代門閥貴族喜好蹴鞠的習慣,很多人因之荒廢政務,且青樓女子知男子喜好蹴球,便以蹴球招攬客人,使這一運動趨于下流低俗,太祖皇帝朱元璋特意頒布法令,不準官員武士踢球:鞠圓者卸腳。
但說實話沒啥用,朱四爺以后一個個皇帝悶在宮里頭,最喜歡的就是踢球,民間也太喜歡這種運動,因此這禁令也就持續了一段,而且是僅僅在官員勛貴間持續了一段。
這個風俗跟著移民漂洋過海去到牧野,又被商兵帶到普利縣,很快他們就在大營外頭的空地專門清出一片場地做球場,立起門柱,沒球網直接上帆布,兩相對抗踢了起來。
應明并不禁止,他只是不讓軍官下場踢球,至于牧野老營和商兵……別鬧了,他們的身份本就模棱兩可,說是官軍不錯,說是民團也沒問題,法令再嚴苛跟他們也沒關系。
反正新編萬國通法沒不讓人家踢球。
何況這么個地方,剛經歷一場瘟疫與戰亂,別管商兵還是牧野兵都閑著沒事干,斥候已經報告,東邊雷頭鄉的軍隊在主力兵敗后便撤去兵勢向北散去。
眼下斥候在外頭盯著,百姓也開始開墾城外荒地準備耕種,部隊等待李禹西的后續船隊運送輜重,趁營地與會館里斗雞、打牌、賭博的風氣尚未興起,讓他們踢踢球發泄多余精力且保持體力沒有壞處。
這甚至還有助于他們和普利百姓的交流,至少牧野兵之間舉行的球賽吸引了城里不少百姓前來觀看,只是沒人敢往球場東邊湊罷了——北洋的騎兵老爺都在這邊坐著呢。
精銳騎兵老爺武裝并不像他們的艾蘭武弁一樣披掛重甲,大多解了鐵臂縛、脫了甲裙,跟兵器一道放在營外拴馬樁副馬旁邊,一個個搬著副馬攜帶的小馬扎坐在球場邊看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