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差距-《開海》
第(1/3)頁
吐蕃馬黑麻在七角井的休息極為放心大膽,既沒設置拒馬,也沒挖掘壕溝。
這不是因為他身在西域,戰(zhàn)爭經驗少或粗心大意。
首先他的戰(zhàn)爭經驗不少,而且對于戰(zhàn)爭相關的知識,實際上比大明也少不了多少。
作為吐蕃的汗,一個明軍將領懂的東西,只要去掉陳沐、戚繼光、曾銑這些嘉靖以來為帝國帶來軍事技術革新之人的影響,基本上葉爾羌的汗們都懂。
因此這不是粗心大意,而是深思熟慮。
他的人馬有八百重騎,每個重騎是兩個人三匹馬,人是一個重騎兵一個仆從,三匹馬是兩匹戰(zhàn)馬、一匹馱馬。
再加上汗的衛(wèi)隊,一千六百出頭,這樣規(guī)模的部隊,不光馱馬是重負、就連戰(zhàn)馬攜帶的物資也不少,三日奔行四百里實屬不吝馬力。
行軍過程中騎兵是沒有一丁點追擊能力的,都累壞了。
這么跑肯定有弊端,但是沒辦法,這就是現實環(huán)境下吐蕃馬黑麻的作戰(zhàn)計劃。
他們盡量減輕草料、水糧的攜帶,先疾進至七角井這片綠洲,在當地休息八個時辰進行補給、休息,后面四百里路就輕松了,可以在沿途村莊、草原、農田進行補給。
至于馬跑壞了怎么辦?馬跑壞了沒關系,對占據吐蕃的他來說,戰(zhàn)馬本來就是一種消耗品——這一點與葉爾羌其他不占據草原的苦逼大汗們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
他根本不擔心明軍會進攻,這一樣也經過深思熟慮,哪怕往上追溯至上古時代,戰(zhàn)爭也是個數學問題。
從吐蕃到哈密,一條路,八百里。
刺探情報的商隊傳令兵一人多馬速度飛快,兩天半就把消息傳回去,他帶著部隊一路疾馳又是三天,僅耗時五日。
明軍面臨兵力不足的情況,不會在哈密城都沒打下來時再發(fā)兵向西。
即便商隊走后援軍趕到,打下哈密城后發(fā)兵向西,怎么說也要在城里休整一日,半日集結、然后每日行軍一百里也要四日。
這就是五天半。
所以明軍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出現在七角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