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人力-《開海》
第(2/3)頁
人們自視甚高,看見一只鳥在林子里就相信自己能抓在手中,至于真正能不能,誰在乎呢?
捕鳥過程中所花費的代價,都將成為埋藏在心底永遠不向別人訴說的秘密,那些勞力半生虛度光陰的失敗者們不會有臉面向旁人說起他的代價,只有最終捉住鳥兒的幸運兒才會在今后有限的歲月里反復提及。
就好像那些代價不是損失,而是金光閃閃的功勛章一樣,給無知者帶來一種只要愿意付出代價總能捉住鳥兒的錯覺。
參與捕鳥的人,得心應手的行家總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如何捕鳥,能知道哪里鳥多能搶占先機就已經不是泛泛之輩了。
朱曉恩看見的大明正是如此,這個偉大國度有無限可能,同時他也對這個國家沒有任何歸屬感,哪怕他羨慕大明的農夫、商賈、官員、將軍,哪怕他再是大明的藩王,百姓背后說他幾句劉唐,也不敢反駁。
哪怕這是明目張膽的詆毀,他一樣不敢正面反駁,同時還在心里認同大明這種做法——大明確實就是最強大的帝國,黎民百姓理應受到官員節制,他們同樣應受到節制。
不論劉唐還是段景住,都會讓人很清楚地認識到一個現實:他們是外來者。
既然是外來者,就得融入,融入花費的代價越大,他們對大明的感官反而會越好。
大明人因他是大明人而備受尊敬,艾蘭王因他是艾蘭人而被看不起,只有這樣才會讓人想要融入其中做個大明人。
如果反過來,因他是艾蘭人便給善待、給他尊重、讓他賓至如歸,那這一切魅力都來源于艾蘭王國,與大明有何關聯?
大唐的萬國來朝番將尤其勇猛,李光弼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跟他是契丹人有關系嗎?只因他是中興戰功第一,他有才能,而大唐能用。
僅此而已。
朱曉恩在大明所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非但沒讓他對大明產生惡感,反而在回到艾蘭王國的每天都在思考,等完成艾蘭統一戰爭要不要向皇帝上表,請求終老天津。
這種事也不是沒有過,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麻剌國王哇來頓本、錫蘭國王子世利巴交喇惹,皆葬于大明。
朱曉恩并不認為自己會是最后一個做出這種選擇的人。
在這一點上或許朱曉恩與白老虎殊途同歸,他們不論進行統一戰爭,還是經商致富,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能讓自己后半生以一個大明人的身份生活在大明人時代生活的土地上。
第(2/3)頁